修志者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态度:修志求实论

二、杜虚张声势

章学诚认为,地方志“原属天下公物,非一家墓志寿文,可以漫为浮誉,悦人耳目者。”因此,“不可专事浮文,以虚誉为事也。”(11)章氏之论,切中志弊。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第一代新志书中,竟有不幸被章氏言中者。虽然很多修志工作者饱含刻意求实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但也不能否认,有的人没有在存真求实上孜孜不倦,却在虚张声势上用起了心思:上请各级领导人或各界名家题词、作序;下在志首《概述》甚至各篇卷行文记事中尽情挥洒,倾心抒怀,竭力论辩。所谓“优美的散文诗”式的句段,比比皆是,把一部本来可以写好的志书,拼凑成抒情、议论、记述兼而杂处的混合体,这是一个值得汲取的教训。

001.jpg

(一)少题词

修志单位邀请本籍的或曾在此地工作多年的各级领导人、各界名家为志书题词,本人又乐于应邀赐墨者,当在情理之中,似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志书题词人既非本籍,又未在此地工作过,纯属慕名而请,意欲借其题词抬高志书价值、增强编纂者的知名度。也有的志书开篇,领导人、名家题词,令人目不暇接,而读其正文,却错讹疏漏充斥其中。如此状况,题词再多、再好,也实在难于提高志书的价值和编纂者的知名度。因此,应当把精力、财力用于反复核实入志资料,不厌其烦地推敲词语和验算各项数字上,使志书在资料的真实可靠和文字的简洁规范上取胜,这才是有益于当代、无愧于后世的得人心、如人愿之举。

(二)慎作序

领导人、名家题词,一般是写上那末一两句赞扬、鼓励或抒情、言志的话,即为让人欣赏书法,也可供人品味其意,完全可以不涉及志书的优劣高下。而作序就不同于题词了。一篇序言,少则几百字,多可千余言,不可能一句也不涉及所序志书质量的优劣,品位的高下。笔者读过一些志书的领导人或名家作序,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讲方志渊源,论修志意义,谈志书功能;对所序志书以寥寥数言,予以原则性的称赞。

第二,叙方志义例,述纂志之道;极少涉及志书质量如何。

第三,概述志书编纂者的艰辛劳苦,兼赞志书优长。

第四,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志书,亦为当代以至后世留下品评、补正的余地。

第五,纵情称颂赞扬,几乎用上了一切可以用的褒奖言词,把志书颂扬的简直成了志苑之冠。

还有笔者尚未拜读到的其它种种序言,愧难一一。但是,志书是传世之作,一字一句都马虎不得。修志单位邀请领导人、名家作序,或领导人、名家应邀为一方志书作序,均应取慎重态度,不可随意约请,亦不可轻率为序,应当慎之又慎。“序,就是在著作写成后,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和目次等,加以叙述、申说,及对其它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等,从而使人开卷有益,视若总览。”(12)据此,非著作者或通读了著作稿的人,是难于为著作作序的。不是么,凡没有读过著作稿的人作序,除了序些方志渊源、修志意义、志书功能、方志义例、纂志之道等等志界人人皆知的常识之外,怎么能够序出著作的内容、体例、目次,并加以叙述、申说呢?而由著作者为领导人代写的序,虽然序末署以领导人姓名,但序言字里行间却袒露着代笔人的语言境界,与志首概述笔调一般无二。看来,请领导人、名家作序,应当由本人通读志稿后亲笔写来,以防序不及志、言之无实、语出他笔等贻笑后人之弊。

(三)忌论说

“史笔是以确凿的证据,令人心悦诚服,……在史笔的运用上,地方志比写史书要求更严,因为它是资料性著述,以记地、记物、记事、记言为主要对象,完全要用事实说话”(13)。议论评说,不合志法,更不能代替史实,方志界历来忌用夹述夹议,推崇述而不论笔法。这是因为,“议论文重点在论,以理取胜;地方志重点在记,以资料取胜。议论文的观点直接由作者明确的提出来,而方志的观点多是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不能进行理论性的阐述”。(14)但是,对于“述而不论”的志例,历代都有反其道而行者,本届修志尤甚。有的搞了那么多“画龙点睛”之处,尤嫌不足,还在志首概述中尽情论说,在志书正文记述中,“时而把剧作者扯上前台,立于演员之前向观众宣讲一通。”如此作法,多么令“观众”生厌啊!试想,读志、用志的人聚精会神地在志书中摘引资料时,志书的字里行间却不时插有编纂者的议论之词,读志、用志的人们看了这些“太史公曰”,是如获至宝,还是如食馊腻!

也许有人会说:志书不完全是为让人取用资料的。此论差矣。众所周知,志书功能全在于存史、资治、教化。资治,全靠资料;存史,亦指述存资料;教化,更离不开志载之资料。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志书的根本功能是供人取用资料,而不是让人领教著述人的泛泛议论吗?一些新编志书概述以至志事正文中的议论评说,今天看来是对的,明天就可能不大对头了。更何况有些议论评说,今天看来都不是很正确的呢?因此,编修地方志书应当努力克服那种公牍、官腔式的议论充斥志书之中。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