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志工作“马拉松”现象的思考

福州市方志委  张灵


在二轮修志的启动阶段,不少修志工作者认为按照首轮修志的工作经验,处理二轮修志工作是相对容易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果,毕竟相对于首轮志书的纵述数千年,二轮志书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多在10—20年间,是一个不算太长的历史进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深入,各地的二轮修志都呈现“马拉松”式的拖延,甚至在少数地区还成为找不到路的“马拉松”,这与当初的乐观估计有较大的落差,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和消极思想。所以要振奋起修志工作者的精神,鼓舞起对修志事业的热诚,推进因问题堆积而停滞的工作,我们就不能回避问题,检讨既往的得失是为今后工作理清思路、消除难题,也是累积经验、避免重复错误。

首先,应注重修志启动的时间选择,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原因到最后往往发酵成为一个大难题。以福州市为例,在2003年年底就启动了下限至2005年的二轮修志工作,各县区也同时启动,结果衍生出今后掣肘工作的两个难题,一是在2004年收集初稿后,又于2006年要求补充志稿下限,各承编单位做了两次重复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懈怠抵触情绪,而近两年时间中,方志机构面对的是不完全的初稿,欲总纂而不得,整体工作启而不动;二是各承编单位修志机构成立时间过长,人员变动非常频繁,有些甚至因长时间没接到总纂修改任务而被所在单位取消机构、遣散人员,造成现在部分志稿修改意见无处落实的窘境。当然不是说修志要越晚启动越好,启动时间过晚会造成资料的丧失和知情人的变动,不利于志稿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且启动过晚也同样会使工作人员产生惰性,视工作为额外的负担。

所以说,时间点的选择对于志书的启动非常重要。地方志机构应在早于修志下限的两三年前就着手全面准备,根据断限内本地区的特色,构建篇目框架,开展基层调研,细化工作程序。修志启动应先在方志机构内部酝酿成熟,明确的工作目的、有操作性的工作章程、全程的成果检验方法都应该在该阶段产生。具备这样的条件后,在下限后的一年内全面启动修志就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编纂人员对框架有总体的把握,能让承编单位明确知道要提供的是什么资料、哪些数据不可缺少。承编单位在初稿完成后的主要精力应集中在对总纂意见的落实和有针对性的材料补充上,而非盲目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低效率初稿汇总,有些甚至三、四轮初稿收集解决不了一个问题,最后成为拖延进度的一个黑洞。

对于修志的“马拉松”现象,启动时间点的选择就相当于在源头上切断了其恣肆漫溢,即便是长跑也该是在规定的竞技场上,而非到起点前就瞎跑一通。通过工作程序的细化,把事情做在前头,使得全面启动后的工作都有的放矢,这不仅会缩短表面上的时间跨度,也会使各单位改变对修志工作冗长、拖沓的印象,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目的成熟程度对修志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篇目是志书的最初构思,成熟的篇目能够网罗尽可能多的资料,并使各篇章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即便修改也在一定幅度内。而不成熟的篇目则往往照抄首轮志书或者其他地方志书,没有做足相应的准备工作,既容易漏掉重要的材料,又缺少弹性,出现局部的资料“溢出”,最后只能大规模的修改篇目。而这就意味着重新论证、初稿收集、重新总纂等等,很多是将原先的工作完完全全重做一遍,对进度的耽搁最少在一年以上。而且这种情况下对篇目的修改是被动的,容易出现偏颇,或急于求新,脱离实际,或急于求成,过分迁就资料现状。

在篇目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最新的方志理论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起来考虑。例如,在中心城区,首轮修志时还有农业,而二轮篇目中再设计农业就没有意义,首重的应该是金融业等现代城市服务业;近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生活面貌到生产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沿用首轮志书结构或借鉴城区志都不足以反映其变化的过程,那么篇目就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否则僵化的篇目必然是将来返工的根源。从整体流程上看,篇目的修改和志稿的完善是同步的,但不同程度的篇目对志稿编纂会产生不同的效用,且必将明显地体现于时间上,所以说杜绝修志“马拉松”要从篇目规划入手,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篇目的论证和报审,切忌为赶进度“边论证边施工”而适得其反。

第三、各方面的脱节造成了修志的反复和时间的延误。一是部门分纂和全市总纂容易产生意见的分歧,造成内容参差、轻重不分,而沟通机制又难以做到经常化。二是人员构成和知识构成上的不适应,造成形式和内容的脱节,编纂人员不了解专业知识,专业人员不懂得志书体例和内容的要求。三是长期趋势的掌握和短时间的特色凸显存在“度”上的脱节,很容易使志稿内容发生偏差,影响成书进度。

要解决这些脱节对志书进度的影响,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的方法。福州市方志委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建立总编室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编纂人员和部门编写人员的会议,解决编纂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双方的分歧,达成共识,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每一次具体的工作推进。二是以方志编纂人员直接进行资料收集,铆接上一些影响工作进度的脱节环节。例如目前《福州市志》编纂中,所有分册都至少有一名方志委内人员任主编或主编助理,能够全程提高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比之先前的全部依赖聘用的专家,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三是日常工作协调上要突出主业,把二轮修志工作摆在首位,集中人力资源,力争志书的尽快完善。四是检查督促上方式创新,以周报月报形式公布编纂进度,比较工作规划上的安排,查找不足,突破难点,形成倒逼模式,加快志书编纂进度。

第四、要以务实的精神建立起一套辅助程序。地方志机构事权不大,有些工作难以单独完成;方志编修的机制也与当前经济社会有一定脱节,造成资料困难。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不断地累积点滴进步才能迎来转变的契机,但是志书的编纂又不能过分拖延,且不说各地方对完成志书有基本的时限要求,就说如果在2025年才能拿出下限是2005年的志书,对方志人而言是个很惭愧的事情。所以在尝试过所有手段,用尽各种办法还是无法推进工作时,应试着建立一套类似于“兜底”的程序,在志书编纂的时间要求、志书的权威性和尽可能多的保存史料这三者间找到一个折中。

志书内容的权威性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我们不能保证所有有价值的史料都入志,但必须保证入志的都绝对准确。编纂志书也是有一定硬性时间要求,那么如何处理那些难以收集、无法判明准确性的,又必须记载的史料呢?全部硬塞进志书显然是不合适的,让整本志书停下来等待这些内容的完善,风险很大且难以预测结果。那是否可以试着把它们从志书中剥离出来,一边先尽快推动志书的完成,一边完善这部分剥离出的内容。如果能在同时“撞线”,就通过结构上的安排回归志书,如果内容还是无法达到志书的要求,那就志书先出版,这部分内容作为专业志来编纂,最后可以根据内容的丰富、准确程度来定为补录、资料汇编、论文集等形式,这样才可能在史料、时间、志书中找到一个平衡。

当然,这种方式只能作为特例来使用,是万般无奈下的艰难选择,绝非通例,否则整本志书将七零八落,失去存在的价值。在务实精神之上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设计辅助程序是为了分阶段、分重点地做好工作,集中精力取得阶段性成果,鼓舞起大家的信心,绝不是放弃职责、湮灭史实,这是与立意完全相反的。

总体上说,修志进度拖延过长有多方面原因,各地也都有特殊情况,所以其上所述难免挂一漏万。本文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就是将工作分解得更细致、落实的更具体、规定的更有操作性,即使在现行的机制体制中,也有可能达到为志书“提速”的效果。当然,推动志书编纂进度的根本还在于每个方志工作者的努力,志稿不会自我完善,需要我们以多种方式推进,对于难点问题更要敢于探索、敢于实践,不能总在想困难,不去解决困难,质量和进度都是靠不断地工作来提高的。所以,我们这一批方志人应该尽量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探索,争取结束修志“马拉松”的现象,让修志成为一项步伐坚定,朝气蓬勃,与社会每个角落都息息相关的事业。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