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撰稿工作之基,有效提高年鉴质量

七、内容求新,避免老生常谈

在常设条目中,属于管理性、保障性工作却又离主营业务较远的内容容易出现常写常旧的现象,撰稿者应有意识地加以避免。撰稿中不要图省事,不过多借鉴历年稿件,选材、撰稿过程应尽量挖掘稳中之变,体现时代之新;条目释文的编写方式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要固守套路,尤其是撰稿人多年不变的,要有意识地趋利避害。确实是常年不变、记录价值又不大的工作内容尽量少写或不写。

八、注意文字表述细节的规范性

年鉴文字的规范性涉及很多内容,笔者仅就工作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一是关于人称,年鉴一律使用第三人称行文,不用“我公司”“我院”“我单位”等说法。二是关于人物称谓,年鉴中涉及人物直书其名,不加“先生”“同志”等称谓。三是关于简称,对于机构、单位、组织乃至项目、型号、基地等的名称,有社会或本系统公认的、经常使用的规范性简称的,可使用规范性简称,没有的一律使用全称,不要随意使用单位内部的习惯性说法。四是关于时间的表述,一般要准确写出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五是关于词语的运用,有些常用词语语义相近,要注意辨析其差别,准确运用。

九、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撰稿人员的培训

年鉴稿件是决定整部年鉴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年鉴撰稿队伍往往数量庞大,层级多,且人员变化多,这就决定了年鉴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开展,让每个撰稿者都熟悉年鉴的体例规范,提高意识,从源头上保证年鉴的质量。

年鉴的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性,培训时间的安排要在撰稿任务布置之前,先培训,再上岗,欲行其事,先利其器。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承担不同稿件内容的撰稿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指导要结合常见问题落到实处,让培训人员真正有所收获,以增强培训效果。培训的开展要有全面性,年鉴编辑部可直接开展对总部机关、二级单位的培训,二级单位再对自己所管理的撰稿人员进行培训,尽量做到人员的全覆盖,提高整个撰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加强编辑与撰稿人员的交流沟通

撰稿和编辑两个环节密不可分,编辑人员也要加强与撰稿人员的沟通交流。每年在组稿之前,编辑可重温规范要求,总结上一年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及时与撰稿者沟通,就条目的设置与调整、内容与编写的规范性等进行针对性的提示与指导。撰稿人员在撰稿过程中可随时与编辑人员沟通相关事项,及时解决具体问题。稿件上报后,由编辑部进行初审,如有大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完善要求。编辑后的稿件应返回相关部门和单位,由撰稿人员再次核实确认。经过这样的互相监督、密切协作过程,共同完成年鉴编纂工作。

(三)加强对撰稿工作的管控

一是制定科学的年鉴稿件编写规范。规范要对年鉴条目的选题与更新、语体要求、不同类别条目的编写要求、文字的规范性等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规定,使撰稿人员依规而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稿件质量。

二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撰稿工作。以条文的形式对稿件的撰写、审查、报送的流程、要求、完成时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整个撰稿工作,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撰稿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计划执行力。

三是通过表彰评价工作促进撰稿工作的开展。对撰稿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积极提供平台推广先进经验、交流工作体会,调动撰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使更多的人员从学习、交流中获益,促进撰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航天档案馆)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