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就是规范

一部综合性年鉴,总有两三百个单位参与撰稿。即使要求再具体、再细致,由于每个作者写作水平、写作风格、写作态度及对事物的认知不同,所撰稿件必然各具特点,甚至五花八门。如果编辑不认真修改,编出来的将是资料汇编,离“年鉴”相差甚远,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作者主导型。

年鉴编辑部少则三两人,多则十余人。每个编辑对所编稿件,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修改,达到部分规范,但书中前后不统一现象依然存在,读者还不能作为工具来使用,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编辑主导型。

001.jpg

要想做到全书规范,一要有严格的体例,作者、编者从始至终予以贯彻;二要总编(或主编)对全书每一个部分总把关、把总关,“一把剪刀裁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头”。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总编主导型。其实,在许多方面,全书的统一就是规范。这里就简单列举几个事实来论证这个命题。

1.规格版式

全国现有的年鉴,至少有五六个开本。有的年鉴把正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说是与国际接轨,殊不知发行量最大的美国出版的《世界年鉴》至今还是大32开本。年鉴是连续出版物,各家都要保持开本的相对稳定性。

就版式而言,除了按照国家语委、新闻出版、标准计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外,要本着层次分明、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易检易查等原则编排,做到前后一致。我查了许多工具书,版式并不统一。字体字号不同、大小标题占行不同、条目的排法也不同:条目标题有的顶格,有的空一格,有的空两格,《词源》中的条目标题还比释文突出一格;条目字号有的与释文一致,有的大一号至两号;条目之间有的空行,有的不空。这里并没有对错之分,从一而终就行。

2.名称

年鉴中除了统计数据外,内容最多的要数各类名称了:有机构、产品、人名、地名、职务,以及活动、项目、成果、灾难名称等等。在名称的表述上,要前后一致。有的名称太长,为了简洁,可以用简称。但要做到“简而不残,简无异意”,必要时加括注、说明或附录全称。有的名称表述要全国统一,例如:2008年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有的称“世界金融危机”,有的称“国际金融危机”,有的称“全球金融危机”,还有的称“金融风暴”。当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类年鉴都应统一。有的名称有若干个正确表述,例如:“副省长×××”、“×××副省长”,按照更高标准的规范要求,最好全书择一而从。

3.数字

数字是年鉴内容的重要元素,是记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支撑。有关数字的用法,国家技术监督局早在1995年12月就颁布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系统在使用上做了比较科学的、明确的分工。但数字的整数、小数位数并没有强求一致。有的年鉴崇尚精确,数位很长,甚至在四位数、五位数后还保留小数;有的善于“模糊”,抓大放小,够万的以万作单位、上亿的以亿为单位,位数大大缩短。就全书而言,统计数字的位数要有统一的规范要求。

我认为,在政绩意识普遍较强的今天,数字的准确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过分追求数字的精确似无必要,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篇幅,又给读者带来不便。

4.计量单位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1986年起全面实行。由于历史原因,国际单位制“米”、“克”、“瓦”基本单位前加“千”,成为复合计量单位:“千米”、“千克”、“千瓦”,而“公里”、“公斤”、“度”则分别是它们的中国俗称。在文字表述中,除“度”不用外,“公里”、“公斤”仍然使用。但不能前面用“千米”,后面再用“公里”;文中用“千克”,表中用“公斤”,要文图表保持一致。

年鉴中的量词,除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外,还存在大量的非计量单位,即根据非物理量统计出来的数据单位。这些单位,西方文字没有,是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使用的,有的可以这样表述,也可以那样表述,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统一就是规范。就统计而言,猪的存栏量用“头”,羊的存栏量用“只”,狗的饲养量用“条”。广袤世界,千差万别。不同的区域和人群对同一件物品赋予不同的名称,同一个名称的实物量也有不同的单位称呼。例如,①各类企业:个、家、户;②树木:棵、株;③池塘:口、面、个;④案件:起、件、宗;⑤体育奖牌:枚、块、个;⑥人物:人、名、个;⑦藏书:册、本、部、卷;⑧图表:幅、张等等。年鉴编者可根据习惯选择其一作单位,并且以一贯之。

(本文选自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守亚在第二十一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上的发言,图片选自网络,图文无关)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