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法治化路径的思考

找准定位和坚定自信是地方志工作法治化的关键

地方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绽放出耀眼光辉。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绵延千年,历久弥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⑨]地方志资政育人,承载乡愁,延续文脉,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自信满满。坚定地方志文化自信,是地方志事业的进步之基,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地方志工作法治化的关键。

(一)提高政治站位

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地方志无论在任何阶段,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⑩]当前,提高政治站位,地方志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担负好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任,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务落到实处。就是要将宪法修正案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落实到地方志工作中去。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明确方志人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肩负的新使命。实干兴邦。当前,提高政治站位,也就是要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来宁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11]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不仅读志,而且已读成习惯,如此多的信息点,为地方志法治化提供了更多实现路径。

(二)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12]地方志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项文化传统,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伟大事业。地方志以绳当代,垂鉴后人,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传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今天的地方志面临着大好的时代氛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人们殷切呼唤更多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而代代相继绵延不绝的地方志既寻道、述道,又载道、弘道,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最佳载体,于民于国,功莫大焉。方志大家梁启超认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吏,有良吏,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凭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民之荣瘁,国之荣辱,于兹系焉。”[13]

(三)坚定地方志文化自信

为国修志、传承文明是地方志文化自信的宗旨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15]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更为幸运的是,我们是这一伟大时代的创造者、经历者,还是见证者和记录者。当前,全国地方志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地方志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几千年的积累沉淀,留存了汗牛充栋的地方志成果。全国留存的旧志有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出了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宝库。“地方志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16]地方志不仅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实际情况,还记载了各个地区的气候、地貌、山川、城镇、矿产、动植物等分布情况,成为我国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记载的重要资料宝库、文化宝库、知识宝库,记载了前人和当代人的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地方志“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17]作为中华民族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有传统、有成果、有精华,理应以更加清晰的定位、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心,在自身工作法治化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