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赊出来的历史,品出来的生活

河下古镇并不大,可它却因独特的饮食文化成为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别以为它十分古老,它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因为它的存在,使得江淮地区变得躁动而深沉。徜徉河下古镇,你会为这里曾经诞生过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众多历史名人而敬仰不已,悠闲而自得的古镇,以其古朴、典雅的山水一色,让人回味,引人遐想。


摘一朵白云放在记忆里

步入古镇,要抚平自己的心境。因为你要想真正了解这个曾经因水而兴的古镇性情,就得放慢步子,到古镇每一处去看一看、听一听,聆听着它岁月流逝的倾诉,或许你会在不经意间与隐在某个角落的传奇故事不期而遇。

河下古镇坐落在江苏淮安市古城西北,吴王夫差开凿古邗沟入淮末口处,邗沟奇妙地贯穿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之间,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得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明清时期这里成了淮北盐业集散地,大批盐商汇聚于此经营盐业,河下成了重要的商埠。这里曾经建有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总督署,是南北水运的枢纽,素有“七省咽喉”之称。从江南而来的所有船只抵达淮安,由此处入淮北上。而淮北盐南运,必须经过河下镇,再运往全国其它地方。

河下古镇历代名人辈出。古镇先后出现了秦汉时期著名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朝诗人赵暇,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数学家骆腾凤,著名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道光皇帝礼部尚书汪廷珍,医学家吴鞠通等。仅明清时期河下古镇就出过67位进士,123个举人,12名翰林,文化底蕴十分雄厚,素有“进士之乡”的美称。

踏上河下古镇的青石板,我的心也跟着老街的色彩变得凝重起来,感受到它那一份久违的宁静和幽深。一块块青石板数千年来历经雨水的冲刷,凹凸之处正诉说着它的沧桑变化。古镇从北面入口,呈“士”字形,进入古镇往南前行,跨过一座小桥,名曰“程公桥”。导游告诉我们河下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此桥是城北通往淮安古城的必经之地,伫立桥上,放眼东西方向,河道两岸杨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似有“小桥流水”的韵味,同时又多了一份不同于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楚汉之雄风。南北街道不长,仅仅约300米,两旁都是一些古店面,街上行人寥若晨星,临近中午,大多数人家大门轻掩,只有几家的门是开着的,窄窄的巷道只能容纳两个人行走。商店极少,也听不到叫卖声。东西街道长约1500米,程公桥下自东向西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临河两岸都是民居,临水而建的老屋墙根都用石块垒起来,青瓦下的墙面由于经历着岁月的侵蚀早已层层剥落,此起彼伏的民居,曲折的巷陌,弯弯的流水,别具一格的水榭民居成为古镇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赊出来的历史

跨过程公桥沿着河沿走,不远处就是一座高大的形同亭子一样的状元楼,楼分上下两层,在楼上放眼远望,整个淮安城一览无余。原来此楼是河下人民为了纪念抗倭状元沈坤而建。沈坤出生于古镇竹巷街,嘉靖十年中举人。那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沈坤与戚继光为同时代人,他与戚继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戚继光自己训练了一支民兵,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人们称之为“戚家军”,而沈坤也散家赀募集乡勇,亲自训练成一支千人的乡兵,时人称之为“状元兵”;戚继光在抗倭胜利以后,遭到奸人陷害,被罢官,而沈坤在抗倭胜利以后,竟被人诬陷,死于狱中。戚继光等人的事迹被载入史册,而沈坤的事迹,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载入正史。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家附近建了一座状元楼。

走过状元楼一路前行,不远处就是梁红玉祠。梁红玉祠大门朝南,门头上“梁红玉祠”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祠堂就是一方四合院,大殿中央为梁红玉塑像,塑像中梁红玉戎装佩剑,神采飘逸,英姿飒爽。大殿东厢三间,西厢三间,里面放着击鼓战金山时的大小锣鼓,庭院中遍植花木松柏,一棵千年柏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梁红玉生于河下古镇,出身贫寒,后嫁南宋著名抗金名将韩世忠。北宋后期,金兵南犯,她跟随丈夫韩世忠开始了戎马生涯。大战黄天荡,击鼓战金山,因功勋卓著,蜚声朝野,先后被封为安国夫人、扬国夫人。河下父老为纪念这位女中豪杰,在她出生地建祠以纪念她。

再往东南方向约300米就到了吴承恩故居,故居门朝南,门前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广场与故居,西侧是一个小道纵横阡陌,草木从容、林壑幽美的吴承恩文化广场。

进入大门是一个近200平方米的小院子。中间有一条20米长的青砖通道将大门与客厅连接。道中有一用竹枝与杂草编织的竹篱门,西侧是一片碧绿的竹林。竹林虽小,但由这些细竹枝,可以看出吴承恩追求奔放、自由与高雅的心境。

客厅是三间青砖瓦房,典型的江淮地区大户人家的会客室,是吴家的主屋,中堂安放着一尊吴承恩半身铜像,主房是吴承恩与两位夫人生活的住处。

吴家书房门前有一座吴承恩花岗岩全身雕塑,雕像上他手拿书卷,深思熟虑地构思着千古神话。在他面前有个水石园,虽然很小,但有山有水、有洞有道,还真让游人置身于花果山之中,享受着与猴子猴孙们自然相处的乐趣。

如果说书房门前是一座花果山,那么吴家后花园便是一部微雕式的《西游记》全景图。2000多平方米的后花园,是一座文化丰厚、艺苑璀璨的长廊。河后花园里全是由怪石嶙峋的石头镶成,细看这些奇石,一个个真像《西游记》中描述的妖魔鬼怪,有的像白骨精,有的像牛魔王,有的像鲤鱼精……这些石头把书中的反面妖神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这些画像中他们均有孔无眼,可供游人把自己的眼睛投入到孔中,痛痛快快地过一回瘾,留下一张张难忘的回忆。

味蕾间的诱惑

古镇不仅名人辈出,而且美食名扬中外。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出自这里,然而古镇最富有特色的当数茶馓。

追溯茶馓的历史始作于唐朝贞观年代,盛于明清时期,据传,慈禧太后患乳瘤,一度无药可治,淮安御医韩达哉曾用茶馓、荔枝核和黄酒给她煎服,连服三次乳瘤消失,慈禧大为赞赏,自此,茶馓在同治年间被列为清室贡品。1930年获巴拿马国际展览会银质奖。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油馓之甘味为咸,通便润肠、乃有温中益气之效”,至今淮安民间的乡下还有产妇生小孩,亲朋好友把茶馓当礼品相送的习俗。那么茶馓与茶有什么关系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人们在品尝时喜欢与香茶同食。

我们跟着导游走进古镇一家作坊,茶馓的做工并不复杂,先把上等面粉倒进缸内,根据面粉分量加水,再加入适量苏打、芝麻和精盐(或放入糖)配制,与面粉拌匀后揉成一个很大的团让其发酵。发酵后把面团搓成火腿肠状的长条,盘旋放入缸内,大约1个小时后,将锅中倒入麻油,烧成八成热,将面条拉成纤细条绕在手上,那形状宛如条条白丝线,绷开五指后,用两只长长的竹筷插进去绷至两个手掌大,放入锅中摆动几下,然后两竹筷对折一合,茶馓炸制即成。刚出锅的茶馓色泽鲜艳,根根细如发丝,香味扑鼻,香酥松脆。我们把茶馓放在碗里泡着吃,加入适量的白糖,柔韧而又香软。

当我们离开河下,此时夕阳的余晖依然演绎着小镇生命的轮回,如今的古镇如同一位老者安享着世外的淡泊与宁静,无声地诉说着它的过去……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