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德才兼资——试论修志人员的素养

多年的修志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搞好修志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的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人应当具有自己的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修养。也就是说,修志工作者必须志存高远,德才兼资,必须具有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必须能吃苦耐劳、甘守清贫,对修志工作无限执著;必须具有统揽全局、高瞻远瞩、驾驭材料、精于调度的能力;必须有透过现象抓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光和本领,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研究材料,分析问题。唯其如此,才能编纂出一部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地方性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1525327536520381.jpg

一、以德为帅

首先说“德”,也就是要求修志人员要有高尚的道德,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指出的:“一定要响应时代的召唤,顺应人民的意愿。”“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我们要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正是我们修志人所应当遵循的,因为我们所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所记述的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是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最辉煌、最壮丽的改革开放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具体实践。志书编纂工作坚持这一点,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

讲究修志之德,还要求我们修志队伍中的每个同志,要对修志事业高度负责,具有秉公执笔的高尚志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胡锦涛主席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的监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修志人员面临着条件差、工作艰苦、而待遇又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在搜集资料时,像蜜蜂采蜜一般精心搜集一份份资料;在编写志稿时,严冬酷暑,从不懈怠;在审校志稿时,通宵伏案,头昏眼花……。要是没有“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要是没有“不为私利动寸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思想,要是没有淡薄名利,甘守清贫的情操,怎能安于“清苦、辛苦、艰苦”的生活;要是没有“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为人民立言”,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雄心壮志,又怎能任劳任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乐此不疲呢。我们修志队伍中就有这样的好榜样。如原连江县人大副主任黄陈骅在患结肠癌手术后,照常上班,从早到晚,一丝不苟地审稿、改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市属中学老校长游冠章,以及杜聿琥同志均在修志期间因中风而住院,他们躺在病床上仍坚持修志数十万字,这些老同志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讲起修志之德,还要求我们有听取正确意见的眼光和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要能够闻过而喜,择善而从。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古人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直士之谔谔。汤武以谔谔而兴,桀纣以诺诺而亡。”这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

二、识见高卓

修志工作者还要有“识”,这里的“识”指的是要有高于常人的眼光,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做到“既不虚美,也不隐恶”,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的后代可以从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取得借鉴,避免重蹈覆辙。据说,唐代史学家吴兢在修史时对当时的宰相张说的错误秉笔直书。后来和吴一起修史的一位负责人死了,张说想向吴兢求情,对他说:“以前某人在修史时对我的结论不合事实,希望你能把这更改过来。”吴兢严肃地说:“这个结论是我们共同作出的,而且是我亲笔写下的,不能因为别人死了就把责任推到他那里,不可厚诬死人。”坚决地拒绝了张说的要求。因而他编的《贞观政要》就以识见高卓备受历史学界的推崇。今天我们在修志时就是要有吴兢这样的史识,胡锦涛主席说:“我们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当好人民的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唯其为此,我们才可能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分析和观察问题,既不会跟在封建历史学家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也不会教条主义地无视历史,一笔扫倒。例如,在《福州市志》一些篇章中,在记述原国民政府福州籍将领李良荣时,对他镇压革命的一面予以揭露;但对他在抗日战争时,能够指挥战士为保卫国家,保卫乡土而浴血奋战,我们也给以客观,公正的肯定,一分为二地给以记述。再如对于我党的“反右派斗争”、“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中的具体事件,我们在记述中从不讳疾忌医,而是客观公正地秉笔直书。我们认为,这样做,丝毫无损于党的光辉业绩。因为不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问题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抱着不承认主义、文过饰非呢,还是正视现实,坚决地承认呢?须知,历史是公正的,掩耳盗铃的做法徒然贻笑大方,而只有客观公正,才能防止悲剧重演。唐代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感叹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复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客观记载,给后人以鉴戒,从而避免历史错误的重演。

修志的“识”,还表现在修志时对时代性和地方性定位的体现上。福州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东海、与台海仅一衣带水,位居亚太经济圈东南黄金海岸。自闽越王无诸以来,先后成为王都、国都、京都,现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福州海外贸易发达、汉代已开始对外贸易,宋代成为全国造船业中心,近代成为沿海贸易港口和中国海军摇篮;福州文化积淀丰厚,英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列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跃入中国城市“五十强”行列,被誉为“中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新星。”撰写这个城市的市志如何凸现其时代性呢?我们认为:要站在历史高度上,分析福州地方性的最主要特征。从地理上说,福州是祖国统一的前沿阵地;从人民来说,福州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这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也是福州地区的特性。试看!北宋李纲的誓死抗金,南宋末年福州人民的抗元斗争,明代福州人民的歼灭倭寇,明末福州人民的抗清义旗,郑成功的驱荷复台,清代林则徐的禁烟禁毒,马江海战中人民的抗法斗争,辛亥革命的福州之役,十九路军的“闽变”,福州人民的抗日斗争,直至1949年的福州解放……。全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抓住这根红线,才有可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福州的时代性和地方性,也就是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才能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一起去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起去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正是基于此,新编《福州市志》也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显地方性。

三、才以辅德

修志要有“德”,有“识”,还要有才。我们所说的“才”正象胡锦涛主席说的:“要求真务实,我们要始终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之“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修志队伍就必须具备较高素质修养、专业水平以及管理制度。为了修志,我们聚集起一支队伍,其成员来自各个单位,各个部门,每个人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又各不相同。要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才有可能编好志书。为此,我们就要加强学习、加强管理。学习什么?江泽民说:“大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学习社会,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最根本的是要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现代史”。这段话对于修志人员来说完全适用。首先,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可能在编纂志书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握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才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客观、历史地对人物和事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志书达到政治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其次,修志工作者还要掌握各方面的广博知识,才能在上下数千年、横陈百科的情况下,应付裕如,不至于捉襟见肘,不知所从。当然,修志的专业理论、知识,那更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在第一届修志中我们把经常性的学习同突击性的培训结合起来,把向专家学习同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三统一。在平时,建立严格的每周学习制度,学习形式既有个人自学,又有小组研讨;讨论时既有中心发言,又有自由讨论,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力戒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走过场。近年来,市方志委兴办数十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达数千人次。同时组织部份系统举办内部专题培训班,派人参加全国、全省的培训班。再就是组织修志人员到修志工作先进的地区学习。对于本地修志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则先集中讨论研究,然后再向专家讨教,让同志们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在干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力和水平。

如前所说,要修好志书,个人的“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队伍的“才”,要靠全体人员的协作。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队伍管理,提高团队的整体效应,我们的队伍应当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俱应”,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的队伍。日常,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为提高志书质量,每部志稿都要经过几回合的编写—评审—修改的过程。初稿出来后,先在系统内进行评审、核实、修改、补充材料,继而以分篇为单位、邀请有关专家、分册主编和总纂共同研究。力求做到观点正确、结构完善、特色突出、行文简洁流畅。成稿后,严格执行三改审查验收制度,分别由承编单位、市审稿组、省方志委审查通过、最后才送到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工作锻炼,不断学习提高,许多同志都成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

我们认为:修志队伍的德、识、才三者兼备,是搞好工作的基本条件,我们不是说目前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只能说,我们愿意朝着这个方面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