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民国年鉴看我国早期年鉴的发展

关键词:民国年鉴;中国年鉴事业;馆藏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馆藏民国年鉴的调研,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年鉴,它将为改变我国年鉴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阐述了这些馆藏民国年鉴所反应的我国早期年鉴编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民国年鉴的信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6-0120-04

1 我馆民国年鉴的收藏情况

年鉴,过去又称年刊、年报,是概述或汇集一年之内的时事文献、统计资料或学科最新进展,按年度逐年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本来以政府机关名义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称为公报,以学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名义出版的称为年报,由于早期创办的年鉴分工不细,常常身兼公报、年报、年刊数任于一身。

这里在调研我馆收藏的各类民国年鉴时,也包括了年刊、报报。经过近一年的调研,统计出我馆共收藏民国时期出版的年鉴类书刊952种,其中年刊479种、年报280种、年鉴193种。这里重点对以年鉴命名的年鉴进行调研和分析(见下表)。


中国图书馆民国年鉴的收藏率占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各种年鉴总数的93.2%(据2003年李维民前辈、肖东发教授等《中国年鉴概览》一书统计我国民国时期出版年鉴总数是207种)。上表所列年鉴中,《图画年鉴》、《暹罗经济年鉴》、《闵侯医师公会第一届年鉴》和《西堤年鉴》等20种,目前在我国年鉴研究领域中没有被统计和提及过,尚属首次发现。

《西堤年鉴》1949年5月出版,西堤年鉴编著委员会编。本书指出了西堤联区的整个华侨社会,如何经营业务,如何辛勤工作,如何进行设立文化及慈善机构。全书分历史、地理、人民、宗教、机关团体、领事馆、华侨会馆公所、同乡会、法令、税则、经济、财政、银行、保险、文化、教育、体育、艺术、卫生、慈善、商会、行商工会、各行业、工会、交通、邮电、旅行、娱乐、杂录和大事记30章节,汜述西堤联区情况。

《图画年鉴》是唯一一本以副标题形式出现、以图片集的形式出版的年鉴。1931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介绍1930年中国概况。分美术、政治、军备、教育、农工商、交通、名胜、都市、建筑、家庭、妇女、儿童、体育、电影、戏剧、社会等16类,收照片干余幅。

《闽侯医师公会第一届年鉴》1935年由福州闽侯医师公会编。内有该会会章、法规、医师信条、本届职员表、议案、事略及文件等。

《暹罗经济年鉴》,1948年由新加坡大南洋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该年鉴目录丰富,首先用彩页标识正文之前的目录,肖像、题词、序、例言等;到正文时,再编有正文目录:然后列有图表目次。全书分概述、暹罗经济之自然基础、暹罗经济之社会基础、交通、财政与金融、贸易、商业、工业、农林业、畜牧业、矿业、水产业、附录等。

这些馆藏民国年鉴涉及哲学宗教、政党、外交、华侨、教育、经济、商贸、统计、地方制度、行政制度、交通运输、史地、法律、军事、社会问题、艺术、文学、医药、总记等众多门类。

馆藏民国年鉴收藏1919年以前12种,1920年到1929年32种.1930年到1939年94种,1940年到1949年55种;除《申报年鉴》收藏15册,《中国经济年鉴》收藏10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年鉴》收藏8册,《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原稿》收藏7册外,其余年鉴大多是收藏1至5册不等。

这些年鉴大多寿命不长,或因政局变化,或因编纂经费来源短缺等各种原因未能连续出版,有的甚至只出了一两本就夭折了。这些年鉴在编纂质量、资料来源、装帧形式等方面虽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在内容上毕竟是当时中国现状的记录,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不少难得的历史资料。

2 馆藏民国年鉴反应了我国早期年鉴编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2.1 年鉴事业开创者对年鉴功能及实用价值的认识

在《新译世界统计年鉴》等第一批出版的年鉴序言中,卢靖认为统计年鉴是“合世界万有之现象,条理而贯串之,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缩为一册,不出户庭而周知天下。”这是年鉴事业开创者对年鉴功能及实用价值的最为朴实、直观的认识。

2.2《中国年鉴》为我国年鉴体例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年鉴业者在重视并充分利用统计年鉴优势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这类年鉴的局限性。阮湘在他主编的《中国年鉴》中,“各门内容,特措意于数字统计,篇幅逾全书三分之二;而于各种典制沿革,以及凡百近况,加以简要说明,以补统计之不足。”所以《中国年鉴》是由数据资料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年鉴发展史上的第一部综合性年鉴。这种形式的年鉴信息量大,内容宽泛,资料类型多样,为年鉴编纂形式的创新开了先河,也为我国年鉴体例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无论其在资料价值上,还是在社会价值上,都比统计类年鉴更胜一筹,具有深远意义。

2.3对年鉴的记述模式与功能有新的认识

到20世纪30年代.对于年鉴的记述模式与功能又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劳动年鉴》将每段资料的来源加以注明,以便读者判断资料的价值,开始注意年鉴资料在记述事物过程中的完整性及对于读者的实用性。《铁道年鉴》已经意识到年鉴的资政与存史作用,并且进一步探索通过合理有序的资料编排,使年鉴资料得到有机整合,年鉴功能得以更大发挥。

2.4年鉴编纂理论的形成

《航业年鉴》提出年鉴资料要“量出为人”,要专门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年鉴编纂理论的形成作了认识上的准备。《中国经济年鉴》首次明确了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南洋年鉴》认为“因年鉴之体例,有类于合典、志、考而为一之史乘,为史中之最新者。”与传统史体进行比较,首次将年鉴定位于史学范畴,并准确地判断出史、志、鉴等文体有相通之处,这个观点持续至今,为我们当代年鉴理论研究,奠定了认识基础。《上海市年鉴》对年鉴的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一次明确了年鉴为修志服务的编辑思想.而这一远见卓识,正为我们今天所用。

2.5年鉴编辑体例不断进步和发展

馆藏民国年鉴在反应了我国早期年鉴编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反应了在年鉴编辑体例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始初期年鉴体裁主要以统计图表为主,体裁单一,1914年《中华基督教会年鉴》有统计表外,还设有总论、名录等,1924年版又增加了各教堂概况及调查录。1931年《世界年鉴》除图表外,增加了概况、大事记、专载、附录等体裁。1932年《商业新年鉴》内设26幅照片,图文并茂。1935年《航业年鉴》内设序文、编例、论说、译述、专载、法规、调查、统计及附录等栏目。伴随着早期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年鉴功能的逐步了解,年鉴体裁多样化成为趋势,为我们今天年鉴体裁的确立及应用奠定了基础。1909年《新译世界统计年鉴》的编排结构也成了以后年鉴的编纂模版,即横排门类,纵述事实,这种结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3 结束语

通过对馆藏民国年鉴的调研分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年鉴出版事业发展的轨迹。这193种馆藏民国年鉴以记载反应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而成为了民国时期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些珍贵的创始初期年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年鉴史.了解民国时期社会发展概貌和汲取年鉴之精华、促进今天年鉴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将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