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志整理步骤与方法琐谈
旧志整理属于古籍整理的范围,文字工作繁冗,如有不慎,就会事倍功半,在整理旧志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步骤与方法,以体现古籍整理的要求。
1、底本寻找
湖北当阳县建置始于秦昭王29年(公元前278年),至今已有2270多年的历史。“当阳”作为县(市)名,2000多年来始终不改,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邑。幸存的康熙八年《当阳县志》、乾隆五十九年《当阳县志》、同治五年《当阳县志》、光绪八年至十五年《当阳县志》等四部县志,留下了这座古邑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是幸存的四部旧志中的第二部县志,也是内容最丰富,字数最多的一部,该志共有九卷,线装12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县黄仁主修,教谕童峦、训导郝遴等纂修,历时3年书成付梓。全书近20万字,保存了当阳自周惠王元年至清代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名胜、物产、社会、军事等方面的一批宝贵的资料,历来颇受读者的好评。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当阳、宣传当阳、开发当阳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志书在当阳早已失传,为了让当阳人民重睹这些湮没的宝贵资料,编者多方辗转,几经周折,终于在2000年8月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孤本复印带回当阳。
为了抢救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旧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以及全国旧方志整理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报请中共当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启动了对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整理出版工作。
2、编辑整理
1.校勘。指将用不同版本书籍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属于清代官私刻本,文字上有讹误、衍脱的现象,加上抄书的水平不一,其根据的本子,也时有差异,这就需要校勘。如该志《方舆志》中,原文是“在关桥,乾隆二十四年知县苗培土重立”。而当阳的“关桥”,三国蜀将张翼德横矛处只有“官桥”,据清同治五年《当阳县志》记载:“横矛处在治东北五里,名官桥。”同时,在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整部书中其他地方都记为“官桥”,所以显系误刻,于是,将“关桥”校勘为“官桥”。又如该志《方舆志》中,原文是“《唐书•天文志》:‘翼轸,鹑尾也。自房陵而东,尽汉之南郡,郧都,罗、权、翼与咮张同象。’”其中“郧都”应为“郧鄀”,春秋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显然为该志讹误之处。但从事古籍校勘时必须慎之又慎,不能任意乱改古书,正如古代著名训诂学家黄侃所说:“凡轻改古籍者,非愚则妄。”
2.标点。古人著书,不施标点,后人阅读古籍十分困难,所以,古籍整理作标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原志系繁体字,直排,无标点。本次整理,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点断句。如该志中原文是:“《史记》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为乌衡”。标点断句后为“《史记》:‘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为乌衡。’”
3.注释。注释古书,郑樵在论述传注时曾经说过:“古人所以难明者,非惟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也。能明乎《尔雅》之所作,则不识笺注之旨归。”郑氏深知注释古书困难之所在,提出要以古代训诂著作作为依据,运用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注释,说明古书中的事物,说明古人语言中为人难以明了的地方。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中有关词语的注释采用《训诂学》、《现代汉语》有关古籍的原则、方法和依据,简短的采用文内注、较长的采用页下注。如注释:“薄”通“普”,普通。《诗•小雅•北山》:“薄天之下,莫非王土”,按《孟子•万章》,引此诗“薄”作“普”。又如:原志中原文“水氵甲渫而扬波”。注释为:“氵甲渫”,波浪重叠相连貌。《世说新语•言语》:“其水氵甲渫而扬波,其人磊砂而莫多。”这样注释词语既指出了词语的出处和原义,也说明了现在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通俗易懂的目的。
4.翻译。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原文为文言文,今译为现代白话文。翻译古书,要与翻译其他著作一样,做到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就是说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旨,不允许添加或减少以致歪曲原文的意思,达到文字通畅。如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方舆志》中,原文是“魏王粲《登楼赋》:“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翻译为“魏王粲《登楼赋》:‘襟带漳水之支流啊,倚弯曲沮水之长岛。背依由高而低的平原啊,面临广袤沃野。’”又如该志《方舆志》中,原文是“明袁昌祚《记》曰:‘臂引宛洛,腋控秦韩,背连巴蜀,膺拊襄沔,昔人所称用武之地也’。”翻译为“明袁昌祚《记》曰:‘(当阳)臂膀牵引着宛洛,腋下控制着秦韩,背后紧连着巴蜀,胸前面对着襄沔,是前人所称的兵家用武之地。’”这样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保留原文的意旨,而且译文规范,文字通畅,具有一定文采。
5.补缺、修版。在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整理校勘过程中,发现旧志缺知县黄仁序,为了补缺,通过湖北省图书馆帮助,找到了黄仁自序后补录到该志中。同时,原志中的总图、公署图、学宫图、书院图等,一图跨两页,出现划线,而不对称,修版时将原图重新拼图并消掉划线,使图像又完整美观,又保留了原图的真实面目。
3、出版发行
考虑到人力、财力的困难,我们采取了史志工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走自筹资金整理出版之路。历时3年,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终于面世。
清乾隆五十九年版《当阳县志》的整理出版,使这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普及型的地方志书展现在读者面前,将为当阳三个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