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方志和家谱

国家之史谓之国史,州县之史谓之方志,家族之史谓之家谱。

国史,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王祎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blob.png

方志,就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主要有州志、县志,如《濮州志》、《青州志》、《铅山县志》、《洪洞县志》等等。另外有全国性的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及以省为单位的总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

blob.png

家谱,也称家乘,族谱,宗谱,世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宋代以前家谱是官修的,朝廷有专门官员负责贵族世系的梳理和修撰,如汉代史官司马迁《史记》有三十世家,其中有《孔子世家》,宋代孔氏修谱就以《孔子世家谱》为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唐朝李世民令吏部尚书高士廉重修《氏族志》,贞观十二年颁行天下,共收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上、中、下三则,每则又分上、中、下三等,共计九等。官修的作用是政治作用,为政治服务,如朝廷提拔官员、封赏、赐婚等。

宋代以后宗谱是私修,私修的作用主要是道德作用,联系宗亲,维护族权,为宗族服务。自宋以来,私修宗谱之风日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欧阳修创立“五世一提”的谱图法,分阶段图列宗族世系的变迁,强调不同辈分之间的亲疏之别和承传关系。苏洵吸收了欧阳修的编撰方法,一方面强调从纵的方面,注意诸多父子相继关系,主张五世则迁的小宗之法;另一方面,又强调从横的方面,对兄弟分支加以区别,推崇合各支谱为一编的大宗谱,推崇大宗之法。总的是以五世为图,五世之外,亲尽服穷,图表不载,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更进而尊近而旺远,较欧阳氏更为严格。

荣氏肇修宗谱。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宋真宗封赠荣旂公厌次侯,荣氏开始修纂《荣氏宗谱》,至荣諲公举进士,任集贤殿修撰秘书监后,《荣氏宗谱》才得以修成,并邀祠部员外郎梅询作序。《荣氏宗谱》确认荣氏出自荣公:荣姓源于周朝时候的荣公,周武王把荣公分封到荣奇涧建立诸侯国,称荣国,后世以国为姓,因而姓荣(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确立启期公为荣氏鼻祖,子祺公为第一始祖(荣氏今修家乘则叙自启期老为鼻祖,以嗣出孔子弟子、国朝加封厌次侯、先贤子祺为第一始祖)。

续修宗谱。荣諲公完成我族首部家谱,然而至金元百余年间,中原沦于异族,国破家亡,要寻找一部完整的荣氏家谱是完全不可能的,幸亏六十世祖宏烈公尚存旧谱一部。明成化年间,宏烈公之子闻声公续修宗谱,时逢辛丑进士荣华公“宦游河南,路经汶之东关,叩阅旧谱,输银五百以助其事”,这是荣氏第二次修谱。成化二十年谱成,闻声公请华公为谱写序。这是荣氏世系得以延续下来非常关键的一次续谱,使得我们荣氏2500年的世系得以完整保留。自此后,清代每六十年一续,共有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四次“甲子”续。

合修宗谱。民国二十一年,荣臻、荣鸿胪、荣光兴等三位将军与汶上宗亲提议全国荣氏宗谱合序,“通知鲁、豫、燕、晋、陕、江诸同姓齐集汶上,倡议合谱,莫不一致赞成”。历时四年,于民国二十四年完成。

宋、明及民国三次修谱,在我荣氏历史上极具重要意义。梅询先生、荣华公、德敏公为当次修谱所写的序,都是经典之作。肇修宗谱由当朝进士荣諲公撰修,其学识渊博,又有朝廷的资料可以查阅,加上祠部员外郎梅询先生执笔阐述荣姓渊源,确认荣氏出自周时荣公,确立鼻祖和第一始祖,其严谨自不必说。梅询之序无疑是我们荣氏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我族第二谱,明成化二十年当朝进士荣华公写序,对姓氏的产生,流行修谱的社会背景,宗谱的社会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为各地支系与汶上主支系对接提供了范例。民国二十四年启动全国合谱,荣德敏公写的改印序,详细叙述荣氏历次修谱,阐述了荣氏宗谱世系何以能够延续至今的因由。

国史和方志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聘人修纂,水平一般比较高。但家谱则良莠不齐,有的年代混乱,与国史、方志不符;有的乱攀前贤,妄托大德;有的与外姓宗谱互相抄袭。但是,不管质量高低,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年代已久的家谱。其宝贵之处在于:

第一,修谱时的当代人物传记,可以弥补国史、方志的不足。现在有的地方编写方志,就从家谱中摘取一些珍贵的资料。

第二,宗亲外迁记录(有的家谱单列“迁徙考”),对于其他宗支寻根是重要的线索。明成化二十年,陕西蓝田荣氏宗亲从汶上的迁徙记录找到了宗支的源头,民国二十四年,山西交城、山东桓台的宗亲也从汶上记录找到了自己的始迁祖。

第三,家谱中尊祖的倾向,是本支溯源的重要依据。比如荣氏有很多历史名人如荣旂、荣毗、荣建绪、荣諲等等,安徽安庆各支旧谱上,荣諲公地位显著,再参考汶上和无锡宗谱,确定了本支世系;四川安岳神主牌上“高士相传三乐,聿名能播二州”,说明他们可能是荣建绪公的后裔。萍北各谱上都以署名荣毗子谌氏的《仿宗法说》作为自己的第一谱,《仿宗法说》是不是荣毗公写的暂且不说,他们自认是荣毗公的后裔是确定无疑的。

家谱与国史不符的,必须以国史为依据进行修正。如光绪二年,萍北支系的湖南醴陵锡勋公指出,“案旧谱,建绪字东房,初为始洪二州刺史,后改息州刺史。配纪氏,生毗,字子谌。官隋尚书令,殿中侍御史。今考隋唐列书传,建绪与毗为兄弟,俱有事迹昭垂史乘。且旧谱所载毗公本传,猬杂支离漫无体例,益不足徵信矣。然旧谱流传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自始迁以下年代事实方可考献徵文确符实。后世明达,必当有以辨之。”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仿宗法说》,《仿宗法说》作者说自己世居金华,一说父建绪,又一说父德达,难道不知道自己是北平无终人,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荣权,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是荣建绪?《仿宗法说》是否是“仿宋代苏洵修谱的宗法之说”也未可知,岂会出自隋代荣毗公之手?锡爵公批评旧谱采信了《仿宗法说》是错误的,“岂国史不可徵,而家史反可徵乎?”正确的做法是遵照国史修正,才“不失为信谱”。

另一方面,只要不是与国史抵触,即使家谱的叙述值得怀疑,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也不宜简单否定。如湖北襄阳荣氏,据竟陵荣王氏宗谱,荣宗范事后周,为避世宗柴荣庙讳,改姓王,靖康时其后代随宋由山东南渡湖北襄阳双沟居住,名荣家岭(现荣后村),居住百余年,建有荣家庙,为当地望族。荣宗范是荣氏历史名人,史册有记载,从未见其改姓王的,但也不是绝无可能,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竟陵谱的说法。又如仙桃市荣氏,竟陵谱说襄阳荣家岭荣典迁居沔州荣潭垸,即今仙桃市三伏潭,但现沔阳全境荣氏同出一源,其谱曰沔阳荣氏出自明初徐达之后,为避“靖难之变”的灭门之祸,改徐为荣。我们对此也应予以尊重。(本文作者不详。)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