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融合

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天,俗称“百五日”;清明节,是寒食节后的第二天。上巳节经常与这两个节日相携而至。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的漫长演变,到明清时候,寒食节、上巳节虽然名称还在,但实际上已经合并到清明节了。

在一些旧志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的融合。

雍正《定襄县志》载:“三月。‘寒食’,不举火,祭祖先于墓。”光绪《荣河县志》、民国《万泉县志》载:“清明节,蒸面作大兜鍪状,俗名子推,持以祭墓。”

嘉庆《介休县志》载:“清明,富家设牲醴鼓吹省墓,贫民亦造面饼,如盘蛇状,陈酒醴祭冢,归则曝面饼于篱棘上,俟干而后食,或谓取象龙蛇,寒食之遗也。”

光绪《岢岚州志》载:“清明节……前三日,不举烟火,各备冷食,以遵‘寒食’古风。”

民国《翼城县志》载:“清明……东山乡俗,家家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日切薄块灌汤而食之,盖取禁火寒食之意。”“三月初三日,为‘上巳’……西北诸乡,以是日迎洁侯介之推于小绵山,会场颇盛,士女观者络绎不绝。”

民国《马邑县志》载:“是日……有蒸面为燕,折新柳枝插之,曰‘寒食燕’。”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捏“寒食燕”(亦称“子推燕”)

民国《灵石县志》载:“三月清明前,东乡村庄相沿冷食三日,不举火,约禁颇严,感介神也,名曰‘寒食’。”

在旧志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寒食节的误记,也可以看出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的杂糅痕迹。如:

有的把“上巳节”说成“寒食节”。雍正《朔州志》、光绪《怀仁县新志》载:“三月三日,一名‘蟠桃节’……一名‘寒食节’。”

有的把“寒食节”与“清明节”混为一谈。民国《马邑县志》载:“去冬至一百五日,为寒食,又谓之‘百五节’,即‘清明’是也。”民国《翼城县志》称:“清明节,一名寒食节。”

有的把寒食节提前了一天,说成是清明节前二日。康熙《临晋县志》、康熙《解州志》、光绪《榆社县志》都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

有的说寒食节、清明节连续两天都要隆重上坟、祭拜,也不合情理,显然有误。民国《新绛县志》称:“县城及县城附近各村,每岁清明及阴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皆祭于墓田,其余惟清明节拜墓一次。”又称:“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沿门插柳,均食寒面。纸钱、肴榼,聚族墓祭,且加封焉。”民国《临县志》载:“寒食、清明、中元、冬至,家家登坟祭扫,间有置酒食聚族共饮者。”

以上种种误记、混淆,也是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杂糅融合的文献佐证。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