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志与旅游及旅游文化的几点思考

周  霖

作为资料性文献,地方志所涉范围极其广泛,它全面记载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自然、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著述,同时也因各类资料的集中整理、编排而映射出某种文化,给人以启示,或者将某些已然成系统的文化化为资料,使之得到宣扬并得以继承,成为宝贵的资源。因此,地方志既可将本身潜在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外在的使用价值如经济价值,催生出某种文化或促进某种文化的发展,又可将已有的文化或逐渐形成的文化作为材料进行记载,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地方志的这种特性在其与旅游及旅游文化的关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地方志与旅游及旅游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志里,一些篇幅专门记载了旅游与旅游文化的状况。如2001年出版的《长乐市志》列“文物名胜”篇,分“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金石”、“革命文物和馆藏文物”、“文物管理”、“名山 胜景”七章,对长乐的人文、自然景观进行了全面介绍;又如第二轮《长乐市志》专设“旅游”篇,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长乐旅游的现状,包括自然、人文景观的介绍,景区建设与旅游市场规范相关政策、措施的记述,以及旅游机构和管理相关情况的列举。还有一些篇幅折射出某些旅游信息及旅游文化。如经济篇中的饮食业,有关当地特色餐饮场所的记述,可以作为旅游美食品尝的参考,在经济建设中,侨胞支持家乡的建设是一大亮点,他们回乡修建了一些文化中心、公园、学校、祠堂等公共设施,这里面包含了浓浓的侨胞文化,可以设计出一条展现当地侨胞文化的旅游路线。又如林业篇中介绍了不少古树名木,古树名木的观看及了解也是不错的旅游选择。再如文化篇中记述了当地的图书馆、方志馆、旅游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是一种公共文化的展现,而这些信息又可以吸引一些文化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

其次,地方志与旅游及旅游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地方志可作为旅游者的实践指南,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一种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古人常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游览某地的山水名川,或因地方志的记述对某地风光产生游览的兴趣。韩愈有《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一诗,诗云:“曲江山水闻来久 ,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 ,亦逢佳处便开看。” “图经”又称图志、图记,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最早志书的一种编纂形式。韩愈意借这种志书指导自己的曲江之旅,探访曲江名胜。明代,徐霞客在走访山水名胜前阅读了不少志书,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谓其“特为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举失败后,他更为广泛地阅读史籍地志,“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愿望更加强烈,最终于22岁出游,历经30多年的时间遍访祖国河山,写出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可见,地方志对旅游的指导作用由来已久。1938年黎锦熙所撰的《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后商务印书馆重印时改名为《方志今议》),提出方志“次广四用”的说法,其一便是方志可进行“旅行指导”,明确了方志编纂的一大方向。现今,旅游已成为一门产业,地方志对旅游的指导意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1980年,茅盾先生就在《夜半偶记》一文中,高度称赞志书“搜罗材料之广博”,认为“似可组织人力,即以地方志中适合于旅游者之多方面兴趣而引人入胜者,编写导游指南”,为我国的旅游事业服务,而依据地方志而撰写的旅游丛书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到一些旅游文化爱好者的欢迎。因此,正如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所说的,地方志是“旅游资料宝库”,是“旅游者的良友”。

《中国旅游文化》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述:“如果我们把历代地方志中有关山水名胜的记载和专门的山经地志,分地区、时代进行整理排比,全国各地山水名胜的形成和发展,其开发的历史就会一目了然了。”点明了地方志对旅游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一是地方志可作为旅游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料,推动某一旅游项目的产生;二是历代地方志为某些旅游景点的发展梳理出一条脉络,增加了这些旅游景点的历史厚重感,使其更具文化内涵。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唐人王建有诗云:“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题酸枣县蔡中郎碑》)即说明了志书可以核实碑、庙、祠堂等文物古迹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自然地完成由知其名到赏其物再到解其物的过程,这就是旅游的一种方式。长乐志书里,《天妃灵应之记》等碑文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献,这些记载明确了历史上长乐在郑和西洋之旅中的地位,今人也依据这些记载开发出郑和史迹馆、郑和公园、郑和广场、古代长乐十二景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形成颇具特色的郑和旅游文化。山水名胜、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是简单的观看、游赏,就可以感受到的,它需要通过知情者(如导游)的解说与引导来传达,因此,解说词在旅游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解说词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有了了解,才会喜欢,才会产生再游或是宣传的念头。如何使解说词更好地传达出景点的文化内涵呢?可以借助地方志有关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记载,理清景点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景点的文化风貌如地理状况、传说、轶事等,增加解说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辅助游客进行欣赏。由此可见,地方志中一些有关山水名胜、文物古迹的记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历史依据,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从地方志里寻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后,某些旅游项目逐渐扩大,形成一种旅游系列,进而扩大影响,形成一种旅游文化。林衍经在《地方志与旅游》一书中,就地方志、旅游、旅游文化的这种链条关系做出理论化的阐释:“旅游在地方志与旅游文化之间,扮演了一种‘中介’的角色,‘地方志—旅游—旅游文化’,便是一条‘关系链’。”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旅游推动旅游文化的产生。2009年北京举行的中国民俗旅游文化展示交易会与中国民俗特色百佳县(市)的推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方志里不乏地方民俗的记载,对历代地方志关于民俗的记载进行梳理,还可以发现民俗的演变、发展。一些县(市)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发展出一些旅游项目,使当地民俗得到集中体现与宣传,甚至可以还原这些民俗的原貌,或进行民俗的演变展示,让民俗旅游更加原滋原味,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形成某种民俗文化如婚嫁习俗文化、元宵闹花灯文化、陶瓷艺术文化,等等,多种民俗旅游文化的集合便形成了民俗旅游文化这一整体,民俗旅游文化因此成为一种主题概念,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与意义,其下各种旅游亦随之提高了文化亮度。游记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旅游文化。古代文人墨客游览山水之余,多要写作游记,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具有一定的史料、思想、文化价值。游记的完成经过了想游—出游—创作的过程,其中,想游的原因多种多样,读地志图经便是一个原因,如徐霞客因读志书,而产生游历山川的愿望,继而出游,每到一处写下一篇游记,终于完成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又如一些地情网设有发表游记的栏目,如山东省情网的“士心苑”、福州地情网的“文化视野”等,这是地方志对游记文化的展示与推动。

二、旅游者的游历、旅游的开发利用以及逐渐形成的某种文化可为地方志编纂提供翔实的资料,有利于地方志编纂事业的发展。

旅游对地方志撰写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两点:一是旅游者通过游历对方志中的记载进行核实、查证。徐霞客之所以产生走访名山大川的念头,除了受图经地志记载的吸引外,还因为他对图经地志中的一些记载产生疑问,认为“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记载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侧浩衍”(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他希望通过游历解除自己的疑惑。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携带《大明一统志》以及其他志书,以志导游的同时,也以游证志,对正确的记载极力肯定,对错误之处给予指正,如《楚游日记》记述道:“香炉山在玉馆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有澄潭广二、三亩其中石笋两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志》所称天湖也。第《志》谓在九疑山麓而此在山顶为异若山麓则无之。”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指出《大明一统志》有关天湖在山麓的记载是错误的,为后代志书撰写提供了此方面的依据,是对志书内容的完善,使志书更为可信、可读;二是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丰富了志书编纂的内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旅游的内容及内涵不可能一成不变,除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旅游景点外,一些新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在不断地开发、建设,成为后续志书编纂的宝贵材料。如我市2001年建成的影视公园、2002年建成的水利公园与金刚腿公园、2003年建成的郑振铎公园与南山公园、2005年建成的长乐国家森林公园与郑和行旅园,等等,作为新的旅游材料被记载进第二轮《长乐市志》。这些有关旅游的新材料,推动了方志的更新。因为旅游而发展形成的旅游文化,也成为方志编纂的材料来源。游记的选择收录便是旅游文化反作用于地方志撰写的体现,民国时期李驹所修《长乐县志》,就设“艺文志”卷,收录了《晦翁岩记》、《十洋街记》、《小有天记》、《德成精舍记》、《松下观海记》等游记,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长乐历史景点的状貌及发展变化,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文化特色。现今,公园、文化馆、方志馆等公共娱乐文化场所的大量建设,形成了公园文化、文化馆文化、方志馆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因其所具有的公共特性以及自身所蕴含的时代文化特色,而形成了一种公共场所文化,一种休闲娱乐文化。还有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节目的表演与创新,形成艺术旅游文化,如2004年,长乐歌舞剧《大爱暖千秋》,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演绎了郑和、董奉、怀海、冰心、郑振铎的故事,是人文故事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艺术旅游文化价值。这些在新编修的方志中都可以体现。

综上所述,地方志与旅游及旅游文化的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思考,有助于在编纂过程中实现地方志的实用性,进而拓展地方志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地方志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因此,地方志与旅游及旅游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三者的关系加强三者的互动,值得更多的人进行更为广泛、更加深入的思考。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