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武家庄——《武家庄村志》付梓有感

1953年5月我出生在武家庄,是土生土长的武家庄人。到1972年12月因参军要离开故乡时,已经在武家庄生活、学习、劳动了近二十年。到空军部队服役后在全国各地及国外漂泊了四十多年,如今62岁了。虽然在外边的年头远大于故乡,但无论走到那里,我都是山西人、太原人、武家庄人。对美丽故乡的记忆就如刻在石头上的字,想抹也抹不去。村里几十年前的人和事就如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树高千丈也有根,我的根就在武家庄。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人生的起点,那里有我的乡亲、家人、祖先、长辈。

001.jpg

最值得自豪的是故乡武家庄是个具有辉煌过去,远近闻名、人口众多(3000多人)的著名大村庄。处于省城太原市西南大约8公里的地方,紧邻晋祠路,在晋阳湖的北岸。

故乡武家庄是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它与有2500年历史的龙城太原和凤城晋源古城一样悠久。它背靠西山,有丰富的煤炭,建材资源;它脚踩汾水,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物产丰绕,鱼肥稻香,粽叶翠绿,苇子金黄,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人性绵善,吃苦耐劳,生活富足,是山西的“小江南”。

历史上武家庄的村东是自古就有的官道,设有驿站、邮馆;村西有两条村道通到晋祠路,道路四通八达。上太原府,下太原县,游晋祠名胜,走亲戚,窜朋友、赶庙会,看大戏,闹红火,生产、生活交通都非常便利。村子最东面有精美的菩萨庙,人们亲切的叫它小庙儿。庙的正面是钟楼,鼓楼依庙的大门对称;庙前是流淌着汾河水的灌渠,渠上有坚固的石桥,过桥就是南北通畅的官道,桥的右边有棵要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大槐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是武家庄的标志之一。庙的后面是一望无际绿色的芦苇海洋。当旭日东升,朝霞初上,紫气东来时,武家庄新的一天首先从这里开始了。村东南有高耸的魁星阁,可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体现了人们对主宰文运星宿的崇拜;村西有供奉关公的老爷庙,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忠义化身的山西老乡的敬仰。老爷庙坐西朝东,两进四合,庄严肃穆;主殿中央有红脸关羽端坐的塑像,南西北三面墙上栩栩如生绘着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辉煌生平故事。正殿前有两颗高大笔直的白果树,树龄至少百年以上。菩萨庙、老爷庙东西对称,一文一武,护佑苍生平安幸福。村北有给弥勒上香的最高大、雄伟的大寺庙,庙前有宽阔的广场和古色古香的宏伟大戏台。唱戏、闹红火时会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庙后几十间配殿是金碧辉煌的罗汉堂。大寺庙也是武家庄人办大事的地方,心中的圣殿。东南西北,一个村就有三庙一阁,可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邻村上下也是独树一帜的。

故乡武家庄很久以前就是繁盛之地,村里有多处深宅大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村南有泰来店,村中央有世德成;店铺、饭店、字号应有尽有,生意兴隆,人们安居乐业。季节来临时,收粽叶的,买蓆子的,拉苇子的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冬季到来时,附近十里八村的大量苇子都要集中到此买卖,满眼都是晋北下来运苇子的马车,形成了以芦苇为产业链的交易集散地,素有“小太谷”之称。

故乡武家庄更是英雄之地,徐向前元帅解放太原时的前线指挥部就曾设在村里张永和家的院子里,徐帅是帶病躺在担架上日以继夜指挥千军万马打下太原的。为新中国的建立,村里有吴联彪、张十二只、池福寿、吴联丰、任双寿、郝毓贵六位烈士献出宝贵的生命。解放前至今有百余人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雷金钟烈士光荣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年仅22岁,荣立二等功,是人民的大功臣。

故乡武家庄就在省城太原边上,紧邻汾河西面的工业带。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了我国156个大型项目,其中有太原化肥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等五六个大型国营企业就建在附近。当年这些工厂每个都有成千上万职工,上下班时象赶集,人山人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区,幼儿园,学校,商场,饭店,电影院,俱乐部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武家庄人具有村里人的吃苦耐劳,勤快节俭;具有城里人的关系广泛,信息灵通,见多识广,眼光超前;具有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在村里的武家庄人解放初期就不局限于单一的农业,办起了奶牛场,粮食加工厂,成立了火车装卸队,白手起家建起了远近闻名的新闻纸造纸厂及后来的建材厂,印刷厂,装订厂,修理厂,......;武家庄曾经是连续多年远近闻名分红高的富裕村。在外面工作的武家庄人珍惜机会,勤奋努力,兢兢业业,好学上进,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大部分人成为所在单位的优秀人才,有的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或担任领导职务。从国外到京城、省会;从国家机关,军队到各级地方单位、学校都散落着武家庄人。

武家庄人热爱生活,爱好文艺,有喜欢看戏,自己组班唱戏,闹红火的传统,并且践行戏文中的教悔和道德标准,养成很高的文化修养。古有著名的票儿班,锣鼓队,龙灯队,近有晋剧团。文革时期山西省晋剧院因故长期住在村里,教村里的剧团排练了整套的样板戏。一个村级的农民业余戏班子,竞能演多台现代大戏(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唱遍晋阳大地,堪称一绝,无可比拟。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有了电视机,在生产大队的院子里搭个2米多高的架子,有节目时搬出来,大家站着看,屏幕很小,大概只有九寸,远了就看不清楚,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电视,放映的内容是的电影《董存瑞》,由此见证了武家庄人热爱最新科技、紧跟时代的步伐。

世事沧桑,时光荏苒。如今太原市南扩西进、城中村改造,武家庄在实体上不久将不复存在,将融入到现代化的都市中。在上级领导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以郝妙海为主编的“武家庄村志编辑委员会”抓紧时间,以抢救性挖掘的速度,历时两年余,历尽艰辛,收集了海量素材,反复裁剪,精心编撰了高水平的村志。在几经易稿,多次提炼后即将付梓时,我有幸提前拜读,甚感荣幸。

阅后非常震撼、非常激动、学到许多,知道了更多关于故乡的人和事。

感到:

1,村志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超乎想象,堪称集大成。

2,人物、事件收集详尽,个个描述准确、得体。

3,风土人情,节庆习俗细致入微,令人叫绝。

最后要再次感谢编委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做了功在今日,润泽后代的大好事。

村志承载了过去的武家庄。更新、更好、更辉煌的武家庄需要全体武家庄人继续谱写,愿武家庄人的明天更美好。

002.jpg

作者简介:白振兴,男,1953年5 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72年12 月参加空军,1975年10 月入党;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国家公派留学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陕西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学会理事,《现代电子技术》、《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论文评阅导师。博士后于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宇航系统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任职于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航空电子工程系,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任院、系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学院优秀科技干部;空军高层次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带头人;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参军以来一直从事军事专业技术工作,多次立功授奖。已完成数十项科研任务, 其中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导师的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空军理论研究二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1项。已培养了79名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90多篇,编写教材多部。

喜欢文字,1981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今日谈”专栏就发表了我的小评论文章“不膏油引出的”。

单位通讯地址: 西安市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系    邮编:710038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