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鉴理论”的搜索结果,共116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郫县之有志,据考始于宋代《古郫志》,自宋代到清同治八年,计有县志七部,已知著作者的有四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县令沈芝重印的《郫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县令朱鼎臣主持编纂的《郫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县令杨得质在嘉庆志上增补三篇艺文志,称为道光志;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陈庆熙主持编纂的《郫县志》。经过岁月风霜,诸多县志鲜有留存。

对二轮省志政法类分志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二轮省志政法类分志有关问题的探讨

政法类分志是二轮省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二轮省级志书规划当中,虽然对政法类分志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涵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工作的主要方面。笔者所在的吉林省,在二轮《吉林省志》规划当中,对政法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分别设置了一部分志,即《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

互联网时代年鉴图片编辑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时代年鉴图片编辑的实践研究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得以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速度几乎实现了与事件同步,受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鉴在其最初的发展时期,以准确、权威、丰富的信息传播特点取胜。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年鉴因为难以克服出版周期长的硬伤,依靠固有优势已然不足以立足市场。因为各部门、单位都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信息,大大降低了受众对年鉴的需求。年鉴要突破这一尴尬处境,就必须要转变思维,寻找全新的出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无锡年鉴·第一回》(以下称《无锡年鉴》)于1930年出版,是我国较早的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之一,蔡元培、宋子文、孙科、马寅初等各界知名人士为其题词。这些题词除少量应景之作外,集中反映了对地方综合年鉴及其编纂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今天,中国年鉴走过了百年发展道路,温习这些基于起点和“初心”的题词,应当会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再认识和新实践有所启发。

从馆藏民国年鉴看我国早期年鉴的发展

从馆藏民国年鉴看我国早期年鉴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馆藏民国年鉴的调研,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年鉴,它将为改变我国年鉴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阐述了这些馆藏民国年鉴所反应的我国早期年鉴编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民国年鉴的信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于城市年鉴编辑服务平台探索

关于城市年鉴编辑服务平台探索

城市年鉴应顺应时代要求,与互联网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多媒体等新技术,以软硬件平台和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建成高效共享、升级互动的网络编辑平台,同时在年鉴编纂内容选择和安排、编辑加工和手法等方面创新,实现网络编辑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的时代要求。本文拟就城市年鉴网络功能问题解析探索,求教于年鉴界同仁。

年鉴创新,贵在坚持——《孝义年鉴》连续出版15期

年鉴创新,贵在坚持——《孝义年鉴》连续出版15期

《孝义年鉴》是由孝义市政府主持、孝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孝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地方综合年鉴。《孝义年鉴》从1992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5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市情资料辑存体系。2018年版年鉴编纂工作已经启动。

从年鉴编辑中感受彝州巨变

从年鉴编辑中感受彝州巨变

从事年鉴撰稿、编辑25年来,甚至做过9部州、县年鉴副主编,深切感受到了自治州成立60年来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巨大崭新变化。其中,交通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更让我感慨万千!

年鉴随文图照选编的实践与思考

年鉴随文图照选编的实践与思考

年鉴图照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形象地反映一个地区上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成果,是年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直观...

明朝在六盘水地的卫所设置及其影响

明朝在六盘水地的卫所设置及其影响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兵祸连连,西南地区大量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战争和发展生产之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卫所制度应运而生,并对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六盘水之地生产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