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杏花村志》对名村志编纂的借鉴

三、名村志篇目内容

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和设计蓝图。一部好的名村志,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篇目。形式上要有篇、章、节、目,内容上大事记、正文、附录不可缺位。名村志篇目不仅要考虑设置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合理性和操作性。一般来说,名村志内容上不能有重大遗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细。而且在总体上,篇幅比例也要大致平衡。

(一)基本要素齐全

基于村庄面积普遍不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要素未必齐备,所以内容不可贪大求全。名村志编纂应从实际出发,在确保基本要项的前提下,门类不宜细分,无有事项,资料少的事类,或并或略。《杏花村志》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分“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翰、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等十六个子目”。所用文体则有诗、词、赋、文、序、引、启、制、敕、檄、笺、疏、讚、教、传奇、时艺、题辞、碑记、祭文、墓志铭、书事、跋等22种体裁。卷首:序文、题辞、凡例、征启、书目、姓氏;卷一:小总图、分图、图序、像诗、图诗;卷二:村中(曰名胜、曰建置、曰古迹、曰丘墓,俱采著各卷)、村南、村北;卷三:村东、村西;卷四:人物、闺淑、仙释;卷五:题咏(七言绝句诗);卷六:题咏(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七:题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八:题咏(五言排律诗、七言排律诗、五言绝句诗)、词赋;卷九:宸翰(制、敕)、文章(碑记、记);卷十:文章(序、引、启、檄、笺、疏、赞、教、上梁文、墓志铭、祭文、书事);卷十一:户牒、族系、传奇;卷十二:杂记;卷末:书后、后序、跋。从《杏花村志》篇目可见,把握名村志定位,明确身份和角色,基本要素齐备,文化名村特色鲜明。

(二)重视文化和记人

名村闻名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最基本最持久的还是文化和人物。“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15]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人物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有“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人物为一郡之柱基,乡邦之光耀”之说,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事件的灵魂。通过人物具体活动的记述,可以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杜牧《清明》诗成,引得自唐至清诗家不下300多位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凭吊浏览,唐代杜牧、杜荀鹤,宋代梅尧臣、黄庭坚、陆游、周必大,明代沈昌、郎子机、方元美、吴非,清代顔敏、宗观、江士铨、郎必光等,他们或游学,或览胜,或官宦,或寓居,题辞赋诗,作序留铭,修亭建宇,竖碑立坊。他们留下诗赋1000余首,占《杏花村志》文字的三分之一,这正是杏花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体现。这些名家诗文,提升了全志的价值品味。今天编纂名村志,对文化要深挖细耕,对种田大户、养殖能手、创业明星、经营才俊等人物,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体裁形式,扩大以事记人的承载力。

(三)图照丰富

以图入志是地方志的优良传统,疆域、山川、名胜、寺观、宫衙、关隘图在旧志中最为常见。名村志可以多展示村容村貌、农田厂矿、家居器物、节日场面、手工技艺等图片。郎遂在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之后,将杏花村的山川形势及名胜古迹分布绘成总图,置于卷首,并将杏花村区域内的自然风光区分为十二景,这十二景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寺”“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州晓雪”,构图优美,意境清新,线条流畅。《杏花村志》中《杏花村图》《小杜行春图》和杏花村十二景图,山水、文物工笔图画并刻,以示该村山水之秀、村落之古。尤以“小杜行春图”可谓刻画入神,凸显杜牧《清明》意境。《杏花村志》小图大图,设置周密,匠心独具,使文与景、内容和形式高度契合。

(四)乡土气息

“村志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篇目设置上要注重体现本村特色。”[16]编纂名村志过程中,与县志有共性的事项或背景不记或略记,点到为止,直接竖写落笔村庄,详写村落分布及特征、村落变迁及缘由。要将村庄中独具一格的创造,将乡土之精华荟萃于志书。池州杏花村位于秀山门外里许,“相传盛时,老树千万株,连村十里,炫烂迷观,诚胜景也”。《清明》诗出,《杏花村志》记述了他们在此立亭、建坊,在此建别业、立茅蓬,结庐杏花村,悠然自得的内容。独有的杏花村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些达官显贵、文人贤仕陆续来此,游于青山碧水之间,寻前贤之遗踪,揽名胜于村内,垂钓白浦、问酒黄垆、寄情觞咏,留下诸多诗词歌赋和记游文章。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