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的构建

框架是组织年鉴内容资料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年鉴的总体设计和宏观把握,是开展年鉴实质性编纂的第一步。

一、深入分析地情,准确把握地域特色是构建科学合理年鉴框架的基础

尽管地方综合年鉴编辑人员一般都是当地人,对本地的基本情况也比较了解、熟悉,但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认识,不再认真分析地情、全面系统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客观准确把握地域特色,那么设置出的年鉴框架可能就会一般化、表面化,和其他地区年鉴框架大同小异,缺少自身的特质,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高质量的年鉴框架。

对地情进行分析把握,首先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作考量,一个地方历史底蕴如何,现实发展怎样,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历史悠长的地方,文化底蕴相对丰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存也会更多些,发展过程短的地区,其开放化程度、现代化程度也许更高。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有她的脉络可以把握,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往往也蕴含其中。这些,可能不会直接在字里行间反映,但却有着深深的印迹,在不经意的地方体现出来。其次,要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等作认真研究分析,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是有本质区别的,农业县和工业市的产业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各种资源主要依靠外调的地区对资源的处置区别是明显的,同样是大农业,有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有些地方以养殖业为主,即使都是种植业,山地与平原、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也是不尽相同的。第三,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要有充分认识,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三次产业的构成,本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别是什么?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可能是其主导产业;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是特色。从产业的分类看,无非是一、二、三次产业,但具体比较,各地却千差万别,三次产业的分量、地位、层次不一样,各产业内具体业态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四是认真研判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定位,一个地方的总体发展规划,应该是在对本地的历史与现实作了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在对本地自然地理、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认识,客观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和缺憾的基础上做出的,凝聚着一批专家团队的智慧,并得到权威认可,且要切实施行,这一发展规划、定位也是我们把握地情的重要参照。

blob.png

二、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年鉴框架分类体系上的科学方法

构建年鉴框架,需要确定基本的分类原则。中国的年鉴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其分类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国外年鉴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百科分类的影响,加之中国有优良的编修地方志的传统,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部门负责编纂,更深深烙上了地方志分类的痕迹。各分类方法互有优长,但也各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对年度资料性文献进行组织,都有力不从心之感。

年鉴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其框架就是构建这些文献资料类别、层次,使之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审视这些资料性文献,无论是一次文献,还是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这些资料总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基础地情资料,包括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资源、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语言、人物等方面;行业资料,包括各种产业业态的基本情况,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社会事务管理资料,包括政党、政权、社会治理、经济监督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这样几类资料,本身并不处于同一层次,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划分显然是难以做到的,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年鉴编纂的实际,糅合相关分类标准,采用综合分类法,形成具有年鉴自身特点、符合其编纂规律、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分类方法,总体按照行业分类、结合社会分工实际。《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明确,“年鉴框架分类应参照相关分类标准,结合社会实际分工和本行政区域特点进行。”

科学分类,有其内在的逻辑要求。现在不少年鉴的框架在分类体系上不够严密,特别是在逻辑上错误较多,如概念含糊不清,内涵、外延模糊,甚至生造概念,自由定义;类目、分目的包容性差,匹配备度低;归属不当,内容交叉重复;排序混乱,缺乏内在联系。而科学分类要严格基本逻辑,遵循其基本原则,属种关系要明确,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要有隶属、包容关系,层次清晰,各种概念要准确,内涵和外延明晰,专指度高,在排序上保持内在的有机联系。

12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