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年鉴渐成特色

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 12 周年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颁布 7 周年之际,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2018 上海地方志论坛”于近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论坛上,发布了《上海年鉴事业发展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上海作为中国年鉴的历史重镇和当代高地,年鉴编纂、开发利用、研究交流、旧鉴整理形成特色。

上海年鉴事业现状

论坛上,发布了《上海年鉴事业发展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上海作为中国年鉴的历史重镇和当代高地,年鉴编纂、开发利用、研究交流、旧鉴整理形成特色。

当前上海地区年鉴事业发展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均包括非公开出版),在编年鉴 105 种,其中地方综合年鉴 21 种,专业年鉴 44 种,部门年鉴 34 种,全国性年鉴 6 种。另有曾编纂年鉴88 种,其中地方综合年鉴 8 种,专业年鉴 55 种,部门年鉴 18 种,全国性年鉴 5 种,翻译年鉴 2 种。上海地区年鉴内容资料日趋丰富准确、体例行文逐步规范完善,组成一个记载全市年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资料库,系统反映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果。

地区综合年鉴率先实现“全覆盖”目标。2017 年,上海市和 16 个区均一年一鉴,公开出版。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要求:“到 2020 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上海地区早在 2008 年即实现该目标,领先全国。在编乡镇(街道)年鉴有《南翔年鉴》《华亭年鉴》等。专门年鉴种类齐全。专业年鉴有《上海经济年鉴》《上海文化年鉴》《上海科技年鉴》《上海工业年鉴》《上海建设年鉴》《上海交通年鉴》《上海金融年鉴》《上海教育年鉴》等;部门年鉴有《宝钢年鉴》《上海石化年鉴》《复旦大学年鉴》《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等;全国性年鉴有《中国外科年鉴》《中国内科年鉴》等。

年鉴成果丰富多样。年鉴有英文版、简本(袖珍本)等。《上海年鉴》英文版创刊于 2002 年, 为全国最早的省级年鉴英文版,另有《浦东年鉴》(1997 年创刊)、《上海经济年鉴》(1995 年创刊)、《上海统计年鉴》(1988 年创刊)、《陆家嘴金融城年鉴》(2005 年创刊)。简本(袖珍本)有《嘉定年鉴》(1996 年创刊)、《上海统计年鉴》(1988 年创刊)等。年鉴文化富有生命力,年报、年刊等都属于广义的年鉴范畴,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在每年的国庆日发布《意大利在上海》,网络版上海《名校年鉴》受到家长欢迎。

编纂质量获得好评。2017 年 8 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扬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上海 2 部年鉴获特等奖,3 部年鉴获一等奖,1 部年鉴获二等奖,2 部年鉴获三等奖,1 部年鉴获提名奖。2014 年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上海有 5 部综合年鉴获特等奖,16 部年鉴获一等奖,5 部年鉴获二等奖,4 部年鉴获三等奖,获奖总数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位。

上海年鉴发展环境

经过数十年发展,上海地区年鉴工作体制机制日趋健全,法制环境、协作机制、开发利用、理论研究、旧鉴整理等全面发展。

1.法治环境日趋完善。1997 年 6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区、县在完成区志、县志后,可组织编纂区、县综合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2000 年 5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上海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据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及时制订《关于区、县政府综合年鉴编纂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区、县政府综合年鉴审稿的暂行规定》,于 2001 年 4 月 13 日下发。2006 年 5 月18 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年鉴工作开始纳入法治化轨道。2011 年 5 月 18 日《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颁布实施,推动深化上海年鉴事业规范化发展。2015 年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上海市年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 年)》陆续颁布,年鉴工作有规可依,机构、队伍、经费逐步得到保障,有序推进。

2.协作机制逐步健全。和全国一样,在起步阶段上海地区各家年鉴编纂单位相互联络较为松散。1996 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首届全市年鉴协作会议,之后形成惯例定期召开,大大促进各年鉴编纂单位的横向合作和交流。在协作会议基础上,2002 年 6 月成立了全市性的年鉴专业学术团体——上海市年鉴学会,下设中心城区、郊区、专业、高校、企业 5 个专业委员会。2013 至 2017 年各年鉴专业委员会均开展学术活动,为全市年鉴编纂和出版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3.开发利用方式多样。上海地区年鉴作为权威地情信息载体,通过赠阅、上网、入库等渠道服务社会。年鉴一般在出版后即赠送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研究单位等,不少年鉴是各级人大、政协会议的基本资料。2012 年起,上海市地方志系统以“地方志公共文化进社区”为主题,每年配送年鉴至全市中心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多数年鉴在市、区网站刊载发布。如 2017 年《上海年鉴》在中国上海网站点击率达 380 万次。部分年鉴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等,供读者浏览、下载。

4.编纂研究持续推进。上海年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年鉴学会合编的 3 部论文集:《上海年鉴编纂二十年》(2004 年)收录 78 篇论文,集中探讨年鉴工作要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年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年鉴编纂规范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搞好年鉴的框架设计等问题。《上海年鉴研究论丛(第一辑)》(2013 年)收录46 篇论文,分为“基础研究”、“编纂理论”、“编纂实践”、“图片装帧”栏目。《上海年鉴研究论丛(第二辑)》(2015 年)收录 39 篇论文,在第一辑栏目基础上增加“年鉴数字化”、“年鉴外文版”、“海外年鉴研究”栏目。

5.旧鉴整理成果丰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4 年、2016 年先后整理出版民国《上海市年鉴》(创刊号)和当时中国内地第一部年鉴《上海年鉴(1854)》。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年出版《民国丛书续编》第一编年鉴专辑,包括一个丛书型的“年鉴专辑”(100  册),两个专刊型的书系分别为“中国经济年鉴”(22 册)和“申报年鉴”(16 册),总规模为 138 册,2500 多印张,近 1 亿字符。最新发现的《上海年鉴(1852)》,已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启动整理。

上海地区年鉴发展不足及对策

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对应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照年鉴编纂的发展趋势, 上海地区年鉴发展不够平衡,编纂质量有所欠缺,开发利用有待提升。

首先,年鉴发展不平衡。市、区年鉴编纂人员、经费、条件较有保证,但部分专门年鉴编辑人手不足,缺乏专职人员,影响年鉴编纂质量和进度。

其次,编纂质量有欠缺。总体而言,年鉴在资料系统性、行文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据 2014年《上海年鉴》读者调查,对《上海年鉴》资料准确度评价:“较准确”76.1%,“一般”21.58%,“不准确”2.32%。但在网络平台和图书馆渠道获得的样本中,评价为“一般”和“不准确”的更多:网络平台渠道选择“一般”的有 25.93%,“不准确”的也有 9.26%,图书馆渠道选择“一般”的达 36.67%。据《2011-2013 年上海市区县年鉴编校质量检查报告》,总体上差错率离出版优秀标准还有距离。

最后,开发利用待提升。多数年鉴临近年底成书,也有不少年鉴跨年度出版。传播渠道较为狭窄,成果信息化集成度不高,社会知晓度有限。

为推进上海地区年鉴科学发展,应针对性解决瓶颈难题。对策如下:

第一,法治保障。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年鉴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年鉴工作的职责,确保年鉴编纂工作依法开展。

第二,组织保障。按照《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要求,年鉴工作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地方综合年鉴要有固定的年鉴工作部门和编纂人员,专门年鉴要有固定的年鉴编纂人员,部门设置和人员编制要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

第三,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年鉴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条件的专门年鉴编纂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第四,深化年鉴质量建设。继续实施年鉴审读制度,组织专家对年鉴进行审读,提高年鉴质量,打造品牌年鉴。

第五,提高年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建立年鉴数据库。实现市、区年鉴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