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年鉴质量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高校是知识高地、人才高地、理论研究高地,高校年鉴是记录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发展变化及成就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对于高校的发展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年鉴起步晚,发展快,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框架结构、体例、编撰思路、语言表述等方面,框架设计凌乱,体例五花八门,编撰思路走偏,语言不对路,资料性不强,信息不具体,内容不全面,缺乏新颖性和可读性。高校要不断增强年鉴意识和年鉴质量意识,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关键,保障人财物,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学习和培训,切实转变年鉴编撰思路,重视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充分发挥年鉴的作用;要积极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编纂出版精品年鉴,真正体现高校的实力和水平,引领中国年鉴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高校年鉴 质量问题 发展对策

高校是中国知识精英集聚的地方,是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地,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年鉴是记载中国知识精英、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高等学历人才培养、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等情况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年鉴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相比地方综合年鉴等其他年鉴种类,高校年鉴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也不快。据统计,2000年前全国公开出版的高校年鉴仅38家(种),2003年增至74家(种),2008年增至100余家(种),2013年发展到200家(种)左右。12015年始,高校年鉴发展明显提速。至2016年底,全国65%以上的高校编有年鉴,其中包含不少学院级高校年鉴。年鉴载体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全国高校年鉴蔚然成风。

诚然,高校虽已认识到年鉴记载年度信息资料的作用,但把年鉴视作附带性工作,没有把年鉴工作真正当回事去做。多数高校对年鉴的作用认识不够,质量意识不强,理论研究缺乏,人财物保障不力等,导致高校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普遍不高,明显落后于地方综合年鉴。高校年鉴的质量问题亟须引起高校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年鉴质量问题分析

年鉴作为一门从欧洲引进的新兴边缘学科,与中国传统的地方志有机嫁接,为我所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载体。各行各业在编修地方志书的同时,编纂出版年鉴。基于年鉴学科的性质,其编纂之道都是相通的,其基础理论都适用于各级各类年鉴。因此,高校年鉴与其他年鉴一样都存在共同的质量问题,只是高校年鉴的质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1.框架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年鉴框架结构是年鉴编纂的基础,是年鉴编纂的纲,对于保证或提升年鉴编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高校年鉴相对于地方综合性年鉴,从框架的容量到内涵都有明显的区别,但就高校年鉴而言,有其鲜明的共性。高校年鉴完全可以依据其共性特点,制定一个基本的框架设计规范,以确保高校年鉴框架结构的基本质量和合理性,同时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彰显各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但是,多年来,高校年鉴的框架结构规范缺乏研究,指导不力,各行其是,或依样画葫,高校年鉴框架结构呈现出简单化、五花八门的现象,质量问题突出,影响高校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主要表现有:1)全书的系统性不够,条理不够清晰。一部年鉴分卷首、正文、卷尾三个部分,其中,正文是年度发展的核心资料,是三次文献内容,这三个部分内容安排是有一定规范可循的。但是,多数高校年鉴各行其是,缺少章法,显得比较乱。卷首内容及顺序应安排“特载”“专文”“专辑”“大事记”“总情”,其中,“专文”可以并入“特载”;“总情”或称“概览”,其中包含“综述”等,“综述”不宜称“概述”或“概况”,因为“概述”“概况”在正文部分有不同的使用,不然,概念就乱了;正文部分按学校事业发展和管理的基本规律或内容主次设置栏目;卷尾部分为“附录”“索引”等栏目,其中,“附录”应收“文件名录”“表彰和奖励”“重要文件和规章”“统计数据”“师生名录”“媒体报道”“艺文”等,这些一般都可以收进“附录”。2)栏目分类不够合理,栏目名称不精准。如,正文部分一级栏目有“党政重要会议”“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党建与群团工作”“机构与队伍”“机构与干部”“财务与资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支撑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后勤服务与管理”“表彰与奖励”“某某发文”“某某的毕业生名单”,等等,可见,高校年鉴的正文栏目设置比较随意,名称不一,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当。3)栏目排列不太合理,缺乏规范。“大事记”也是纲,应放在卷首“总情”之前;“总情”不宜放在开篇,而应放在正文栏目之前,起总领作用。正文部分栏目的顺序也是很讲究的,有规范的。高校年鉴的框架设计规范另撰文研究,此不详述。

2.体例杂乱。高校年鉴不仅框架设计比较乱,而且体例也比较乱。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或称之为资料性工具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编纂学科,用条目体编纂。年鉴条目体有其特定的内涵,是有章法的,不可随意而为之。高校年鉴在体例上存在五花八门的现象,有志书化年鉴、工作总结式年鉴、工作报告式年鉴、新闻报道式年鉴、流水账式年鉴、资料汇编式年鉴等,更有大杂烩式年鉴;有文章体,有条目体,有文章体和条目体杂合的,缺少章法,很多高校年鉴采用“拿来主义”,对资料不进行加工整合,把一次文献当作三次文献使用。当然,体例杂乱的情况在中国年鉴界普遍存在,而高校年鉴表现尤为突出。

3.编撰思路不到位。高校年鉴质量普遍不高,资料性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编撰思路不到位。年鉴编撰思路与年鉴体例密切相关,体例不符,大前提不存在,编撰思路就不对。年鉴是条目体,其主要特征有:1)使用第三人称记述,不用第一人称;2)条目分三类,即综合性条目、常规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三类条目的比例大致分为25∶15∶60,只有这样的比例才能确保年鉴资料的全面性、新颖性和可读性;3)单一性条目标题一般为一事一条,主题鲜明,其特点为精准、动态化、个性化;4)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客观,不溢美,不议论,不用大话、套话、空话;5)表述规范,时间、人称、人名、职务职称、单位名称、简称全称、简略语、数字、量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等,都有规范,应符合出版社的有关规定。以上这些方面是年鉴编撰思路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一部的年鉴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对于上述条目体五个方面的特征,高校年鉴存在的问题很大,多数高校年鉴使用第一人称;资料比较粗放,信息不具体;条目志书化倾向严重,单一性条目很少,条目要素不全,短条目很多,有的条目超长;语言杂乱,水分大,主观色彩明显,赘字多;表述方面很不规范,问题层出不穷。编撰思路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年鉴信息资料的广度和深度。

3.图片资料少。图片是年鉴中的重要资料,是年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的作用很大,一图抵万言,是文字替代不了的;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实现图文并茂,增强年鉴的新颖性和可读性。高校年鉴对于图片运用不够重视,图片普遍较少,有的一张图片也没有;多数高校年鉴还停留在黑白印刷阶段,图片像素不太高,影响精度和清晰度。

4.编排不讲究。年鉴版式设计和编排工作很重要,犹如人之穿衣,是年鉴的外在形象问题。高校年鉴多数分两栏编排,有一些是通栏编排的,三栏编排的不多,通栏编排的基本上是资料汇编式年鉴,应提倡三栏编排。排版方面不讲究规范,有的行间距比较开,有的字号过大,有的字体不够端庄;有的单字成行,有的单行跨栏或跨页,有的标题下沉;很多年鉴留白太多,有整页留白的,多者留白近两页;有的目录不美观,长条目标题不注意转行;有的图片注释不统一,不具体;有的表格编排不规范,等等,编排上不注重细节,不讲究规范。

5)“编辑说明”写作不规范,质量不高。“编辑说明”是全书的纲领性文件,对全书编纂作出说明和规定,其地位和作用很重要3。高校年鉴往往忽视“编辑说明”的质量,内容不够全面,规定不够明确;写法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繁简不一,详略失当,顺序颠倒,主次不分;语言欠准确,表述欠规范。

6)其他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封面要素不全,排列欠规范;封面与扉页要素不统一;版权页、编辑说明、编委会名单的前后顺序问题;缺少地图,未做索引或索引过简,等等。

高校年鉴以上这些质量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有:1)年鉴意识不强,多数高校还停留在“要我编”的阶段,或盲目跟风,从领导到编撰人员都抱有任务观点。2)领导不重视年鉴,高校普遍像一个“赶路人”,只重视学校发展的事,不注重“回头看”,年鉴在他们心目中缺乏应有的位置,影响年鉴的保障工作。3)年鉴质量意识淡薄,不了解年鉴的体例和特点,也看不上年鉴,只把年鉴当作一个“袋子”,把资料往里面一放就完事,不问质量高低。笔者曾主动与身边的一家高校联系多次,表示愿意帮助他们提升年鉴质量,创高校年鉴标杆,但最终该校领导因事务繁忙,未有反应。4)年鉴的作用被忽视,高校通常把年鉴当作“资料汇编”,作为学校档案工作的一项内容。5)编辑力量不够,高校年鉴一般安排编辑一人,而且基本上是兼职的,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年鉴,是一大堆行政事务,或是档案工作。6)撰稿人员不力,也叫不动,为年鉴供稿的各个学院和部门撰稿人一般不按要求供稿,编辑和撰稿不能形成良性互动。7)缺乏相应学习和培训。

二、高校年鉴的发展对策

年鉴对于记录高校的发展轨迹、变化成就、经验教训,宣传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年鉴的编纂质量普遍不高,问题很多,远远不能实现高校年鉴的作用,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校是理论高地、知识高地、人才高地,具有诸多优势,高校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理应引起全国高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高校年鉴,全国的年鉴工作者都在关注高校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牢固树立年鉴意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年鉴工作。1979年邓小平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4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综合年鉴属于地方志范畴,把年鉴纳入政府工作,政府部门单位编纂的年鉴当然也属于地方志范畴,高校年鉴也不例外。2017年初,中指组印发《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重视军事、武警、行业、部门、企业、高校等各类年鉴编纂工作。加强对已开展和准备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的行业、部门、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年鉴》创刊于1982年,创刊号记录时间为1949—1981年,1987卷始改为一年一卷,记录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是一部内容非常完备的年鉴,“高等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栏目。编纂出版年鉴,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高校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应积极而为,变“要我编年鉴”为“我要编年鉴”,切实提高年鉴意识,真正发挥高校“高地”作用,推动并引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

2.不断强化年鉴质量意识。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读者,就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年鉴事业就不能长久。要做就要做有质量的事,要编就有编有质量的年鉴。质量与作用密切相关,年鉴要编以致用,质量不高,作用不大,这样的年鉴就会束之高阁,成为死“档案”。一定要为用而编年鉴,全面、具体收录有价值的年度发展资料,按年鉴的体例要求进行编撰。

3.加强组织领导。领导一定要重视年鉴工作,尤其是分管年鉴工作的领导。年鉴是全校过去一年工作的结晶,作为学校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理由。编纂年鉴的高校都成立年鉴编纂委员会,下设年鉴编辑部,参与的领导很多,但真正能负责任的领导很少,有的几乎没有,年鉴编委会形同虚设。领导重视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高校年鉴质量不高,最大的问题是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年鉴意识和年鉴质量意识,不少领导还轻视年鉴,认为年鉴是工作总结,是资料汇编。领导很忙,认为年鉴是小事,无暇顾及。领导不重视年鉴工作的表现是不闻不问,保障不力,没有把年鉴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任由其编,不看质量,只重结果,编了就行。

4.加强编辑力量。高校年鉴既是专业年鉴,又是综合年鉴,具有专业特点,又有明显的综合功能,内容多,工作量不少,至少应安排一名专职编辑,主要从事年鉴编撰工作。年鉴工作业务性很强,文字要求高,既是编撰实务,又有理论研究,应与教师同等待遇,给予职称晋升的机会,充分调动年鉴编辑的积极性。作为年鉴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如,业务能力、文字能力、协调能力、指导能力、研究能力,重要的应具备驾驭撰稿人的能力。因此,编辑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如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其职。

5.加强撰稿人队伍建设。高校年鉴撰稿人相对比较稳定,多数撰稿人资格比较老,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新撰稿人,他们不了解年鉴,缺乏培训和指导,加上任务观点,往往我行我素,不按要求提供稿件,稿件五花八门,总结报告、新闻通讯式稿件居多,不符合年鉴编撰思路,总体质量比较差;编辑对之无可奈何,只能勉强为之,无法保证年鉴的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和下属部门的领导应给予强有力的行政支撑,加强对撰稿人队伍的培训,最好列入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以督促撰稿人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按要求撰稿和改稿,做到认真配合,一丝不苟,实现编辑与撰稿的良性互动。

高校年鉴的质量问题,首先是领导认识和编纂机制的问题。高校年鉴要提升质量,必须先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领导重视、编辑得力、撰稿人配合这三个方面关系密切,环环紧扣,不可偏废,其中,领导重视是关键,是前提。领导重视,政令畅通,保障有力,基础问题迎刃而解。

业务问题非常专业,编辑的能力起主导和决定作用,需要编辑加强学习和借鉴,不断提高年鉴理论修养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效提升年鉴的编纂出版质量。业务问题有两个重点,也是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的共性特点,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并在编纂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要严格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切实转变年鉴的编撰思路,克服志书化年鉴、总结报告式年鉴、新闻报道式年鉴、流水账式年鉴、资料汇编式年鉴及大杂烩式年鉴等弊端,注重年鉴编撰的原创性,强化年鉴的资料性,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具体,突出年鉴资料的新颖性和可读性。这两个问题处理好了,其他业务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总之,高校年鉴要以质量为重,不可草率对待,要充分记载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开发、管理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的年度发展情况,要为高校的发展和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要为社会各界读者了解高校发展情况提供翔实的信息资料;同时,要真正体现高校年鉴编纂出版的实力和水平,为其他年鉴做出表率,引领中国年鉴的质量方向,为中国年鉴事业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李智军:《我国高校年鉴编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兰台世界》2014年8月

2.唐剑平:《论地方综合性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江苏地方志》2014年第5期

3.唐剑平:《关于年鉴“编辑说明”编制规范的思考》,《浙江方志》2015年第3期

4.唐剑平著 《年鉴撰写与编辑》,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作者:浙江省临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