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全面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继承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地方志事业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推动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贡献力量。

一、方志文化源远流长,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周礼》所记“外史掌书令,掌四方之志”。编修方志源于两汉,定型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000种,10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罕见。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历经上千年时间,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方志文化,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所说,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类似的文献。地方志“是我国一个很伟大的、特有的宝库,这中间有大量的可贵的史料”[1]“是我国一项独有的文化遗产,记载的范围很广,历代续有编修”[2]“我们中国古老优良的文化遗产中,有一种叫‘方志’的,在英文词汇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译名”“中国方志的特别与找不到合适的译名,可能与这种文化遗珍的内容与书体有关”[3]。地方志记载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后世可资汲取的不竭源泉。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社会功能。地方志存史,能记载历史的真实进程。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4]。志书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内容和精神面貌,有了志书,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自然状况、社会发展、精神面貌、思想状况就比较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比较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地方志资政,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将志书作为其熟悉、了解地情的首选工具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强调“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方志教化,能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修史修志工作。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地方志工作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工作者要“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地方志要“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下,全国地方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在由志鉴编纂向“十业并举”全面发展,由修志存史向构建方志文化转型升级,“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鲜明的特征是更加富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5]。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了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宝库,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要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让地方志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