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方志编纂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章认为,新时期的方志编纂应在强化依法修志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拓展空间,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围绕核心,精准服务,体现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功能和服务现实社会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依法修志;创新编纂;体现价值

一、着眼于强化依法修志,创新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转型升级》中强调:“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内在禀赋……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价值转换”。(1)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课题,方志工作要顺应形势发展,增强大局观,深度融入现实社会发展建设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强化依法治志,准确理解依法修志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概括为“以‘一纳入,八到位为总要求,使地方志从传统单一的依法修志向依法识志、依法修志、依法研志、依法用志、依法管志、依法存志和依法传志转型发展……其核心在于逐步实现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从单一修志转变为多业并举,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功能化、独立化、个性化和精准化。”(2)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方志工作者在准确理解依法修志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模式方式,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被动接受。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发挥地方志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找准时代定位,积极创新,体现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体现服务现实社会的作用价值。

二、着眼于激发内在活力,创新机制

(一)落实法规,强化宣传

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创了依法修志的新局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因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历史间断和自身的特点及局限,他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价值还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从最基本的社会知晓度看,也还远远不够。2016年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1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重要一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开展了“地方志社会认知度调查”。借助新媒体手段,以“地方志知多少”网络和微信知识竞赛活动为依托,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5367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8628份,微信调查问卷16739份。社会对地方志的总体知晓度为69%,年龄越大,知晓度越高。在校学生不知晓比率最高,占比47%。知晓渠道依次为互联网26%、课堂20%、报刊杂志17%。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尤其会明显高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借助这份调查,结合笔者25年的修志实践感知,可以保守估测,一些地方的知晓度很大程度上可能低于50%,甚至更低。志书出版后束之高阁,多年无人问津的现象不是个例。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志书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未来发展。现实情况倒逼着我们必须寻求突破,在依法修志、完善法规的基础上,寻求有效创新。

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法规效能,这是地方志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使党政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导干部重视地方志工作,明确依法修志是职责所在,是必须完成的分内工作。地方志工作机构可采取主动定期请示汇报等方式,强化印象,争取将地方志工作纳入行政专项督查。同时积极争取人大、政协等部门的支持,对地方志工作进行例行的年度检查视察。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和编印宣传材料、开展专题研讨及横向合作交流、举办有奖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地方志的社会知晓度,增强方志工作者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二)落实责任,量化考核

试行和建立地方志编纂责任制。以岗定责,明确分工,职责任务落实到人。按工作的成果质量,专项打分,进行年度工作业绩考核。设立完成任务奖、优秀成果奖、学术论文奖、开发创新奖等,奖励先进,促进后进,激发活力。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工作的紧迫感,激发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三)公开竞聘,合作承包

根据需要,将地方志编纂工作按部类篇章分项,对部分专志或篇章,明确竞聘条件和任务质量要求,面向社会,公开竞聘。广西李秋洪在《地方志的困境与创新》中论述:“在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指令性机制下,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比如高校科研单位、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对编修地方志、丰富地方志内涵的作用没有得到必要的发挥……在秉持官书官修的前提下,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对不同专志(分志)或篇章实行项目招标制,项目承包制”。(3)在地方志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编制少、专业人员缺的现实情况下,要提高地方志工作成果的品位和社会影响力,单靠自身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要在依法修志、官书官修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借助社力量,合作修志。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修志工作的进度质量,丰富内容,也有助于宣传地方志,扩大社会知晓度。同时,也能给地方志工作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带来新思维。对克服单一体制机制下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和惰性,对避免专业学术上“近亲”退化,也会起到客观积极的作用。

三、着眼于强化精准服务,创新方式

(一)创新方式,拓展空间

要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手段,开发地方志资源,使静态资料活化为可为现实服务的价值资源。方志工作者不能囿于只注重编纂志鉴“一两本书”的已有模式,应积极创新思维理念,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勇于尝试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编写地情类专题读本。如:结合“二人转之乡”“诗歌之乡”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文化部门合作,提供相关资料,已编辑出版《二人转志》《诗东北》。还可与组织部门合作,编写干部地情简读本;与教育部门合作,编写中小学乡土教材;与新闻媒体合作,拍摄地情专题片;在地方党政简报资讯中,开设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专栏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联网+”活动,使地方志资源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得以便捷灵活的查阅利用和广泛传播。拓展工作空间的同时,也一定会扩大社会影响,更有利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二)围绕中心,精准服务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中要求:“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4)强调了地方志工作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对“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的批示中要求:“……贵在史识,重在致用……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5)仍强调了修志致用、为资政辅治提供参考服务的重要性。但现实却存在着重编纂管理、轻开发利用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用法制思维推进地方志工作》中指出:“但现实是我们跟中心工作离得比较远,不太容易进入中心工作。大家要开动脑筋,发挥主动性……不能守着青山要饭吃”。(6)信息社会,获得信息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地方志应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路径。如果还只是满足于拿出一两本志鉴书,让人大海捞针,或只提供一点浮泛的过时信息,地方志工作的现实作用价值就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心工作及重点项目,选准切入点,编写专项专题类简明服务读本。只有与时俱进,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创新服务方式路径,精准服务,才能更好的体现地方志在现实社会的价值,地方志工作也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结合打造县域旅游产业的规划建设,县地方志办公室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金时期古城“偏脸城”的相关史料,重新开发整理。在广泛收集查阅《辽东行部志》《松漠纪闻》《中国东北通史》《二十四史》及多部县志的基础上,编写《沧桑偏脸城》。分4个部分、20多个专题,介绍古城的历史文化及民俗宗教等,为争取国家古城文化开发立项提供了支持。县政府对编纂此书拨付专款,还专门召开了出版发行会。结合“中国二人转之乡”命名、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系列建设活动,积极提供《二人转志》《二人转源流考》等相关文献资料,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了4000平方米“二人转展演厅”的施工建设。

结合重要专项活动,跟踪收集重点资料,分类整理,提供服务。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县举行。有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相关科研单位专家及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外专家参加。围绕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经营管理模式、黑土地区域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气候变化及农业减灾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跟踪收集这些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高端研究成果资料,及时分类整理编辑,增强服务的时效性。

(黑龙江史志2016年12期)

注释:

(1)《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2)《社科文摘》2016年第8期

(3)《中國地方志》2012年第1期

(4)《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5期

(5)《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期

(6)《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