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贯古今,底蕴厚重 —— 新修《宿迁市宿豫志》读后


新修《宿迁市宿豫志》历时八年,终于出版。面对这样一部皇皇巨册,令人不由惊叹编纂者的辛苦不同寻常,内心不禁生起一股由衷敬佩之情。出于对文献的敬畏,笔者不敢奢谈志书评论,仅以阅读这部志书的一些粗浅感受和不成熟想法见呈,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有益启示。

blob.png

 一 

《宿豫志》是一部通贯古今的地方志书,其精要在于一个“通”字。从远古文化发展而来,一路走到21世纪,数千年的时空发展跨度、社会历史文化的沉积,不仅造就了宿豫灿烂的城市文明,更加在其历史上展现了时空沧桑的痕迹。由此通过编纂者们的辛勤工作,在这部志书中得以凝聚升华,不仅使我们震撼于其不同寻常的篇幅,而且在阅读志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专题部类以及历史文化史实在纵横维度上的把握,对于其时空演变历程及其历史特征有了较好的理解。当然一方面是这部志书中饱含古今通贯的历史精神与编纂理念,另者不得不归因于主编对于这部新修志书编纂的性质定位与规划布局之深远,换言之,就是得益于编纂志书最初的“通识”立意。

言及于此,就不得不涉及第二轮志书编修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到底是断代续修还是通贯创修,这是方志学界一直有所争论的问题。从近二十年来的修志实践来看,能修“通志”、敢修“通志”的,毕竟在少数,因为这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工作精力,更因为通贯编修对于主编及修志团队人员的各项综合业务素质要求更高。新修《宿豫志》在通篇叙述中,时刻都注意贯穿“通识”理念,不仅叙述地方历史大事有原有本、本末兼备,而且在叙述专题部类、社会现象等横向门类的时候,注意到能够梳理出时空发展的线索,纵横交织,令人对其由来和演变有了更好的把握。对于这方面的阅读体会,在读了第9编《水利》、第22编《社会运动与变革》、第25编《治安司法》等专题性较强的横向门类之后,就会深刻感到,假如就事论事地讲这些门类的具体知识与现象变化,而不去梳理其时空演变的线索,达到纵横维度的通贯,那么要想很好地把握领会这些内容无疑是有难度的。

新修《宿豫志》的特色与成功之处,首先在于能够在编纂工作中贯穿这种“通识”的历史编纂理念,接续了方志发展史的优良传统。这部通志的精神,需要通过外在的客观形式展现出来,方能体现其通贯古今的气魄与纵横兼通的大格局。因此志书编纂者在对于新修《宿豫志》的框架设计上也是颇费心力的,这也是“通识”修志理念最为直接的展现。我们通过分析这部志书的编纂构架,就可以更为清晰深刻地体会到这部通志的不凡之处。这部志书卷首为史略和大事记,卷末有附录、编纂始末、索引、参考文献等内容,其基本框架结构,以“编”统“章”,以“章”驾驭“节”“目”,纲举目张,框架内在逻辑体系严密。例如第8编《城乡建设》,分为城市规划、城区建设、村镇建设、城市管理4章进行专题叙述,且各章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由宏观的城市规划出发,视角逐渐下移至中观程度的城区建设与微观层面的村镇建设,三位一体,有着“具体而微”的动态展示和多维考察,然后再进而上升到城市管理的层面进行综述,体现城市现代化管理对于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逻辑理路严密,层级较为分明,看似不经意地胪列展现,实则有编纂者深刻的理论思考与宏观把握。再看第29编《文化》,这也是志书中编写得较为成功、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部类,首先阐述报刊、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媒介形式,因为这是文化保存与传播的有力载体,是为物质基础;其次,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专业部门的指导和工作实践,因此第3章系统概述文化单位,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表演团体等具体文化机构,介绍其发展沿革与职能所在,在此基础上撰述第4章《文艺演出》,将不同文化单位部门的具体职能与文化活动分类进行了概述;第三,分为地方文艺、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市场管理、地方志、档案各章,对宿豫区地方文化的实态进行了细致叙述,不仅有静态的档案、方志,更有动态的文艺形式与文学艺术创作,而以文化市场管理这一章居中驾驭,统合协调地方文化各种形式的管理调度,动静结合、纵横交织,将地方文化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了分类详析。这种写法较之平淡乏味的横平铺叙,将各色文艺形式、文体机构及其职能等内容概述介绍,无疑显得更为高明。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部志书的编纂者,为了突显地方特色所在,将本属文化编的“文化遗存”单独提出、升格立编,进行重点叙述介绍。不仅有传统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而且还用较大的篇幅详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生动鲜活的民间工艺、技术、传说、故事,以及待开发的非遗文化的细致挖掘,相信这些内容对于有志提升地方文化水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潜力的人来说,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资产,很好地展现了新修方志资治、利世的效用,这也是编纂者们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热爱、用心之良苦所致。

再看体例与体裁。要领会这部志书编纂者对于框架层级设计的用意,必须很好地吃透编修志书的凡例,因为这是志书编纂设计的大纲与全书灵魂之所系,是编纂这部志书的蓝图。这部志书对于发凡起例所下的工夫实在令人钦佩,看得出这不是敷衍文章了事,而是编纂者们条分缕析、字句斟酌的产物,贯穿了浓厚的研究精神,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了这部志书的质量水准。这部志书的凡例部分,分为通例(即总则)、分例、特例、行文例4个部分,除了通例与行文例更多地属于编纂技术规范要求与基本编纂原则理念之外,其分例与特例的确定,尤其能够突显这部志书的鲜明特色。例如在特例中说道:“本志为反映地方特色,除设立政区地名、资源特产、文化遗存、著述、方言、人物等编外,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黄河、中运河、骆马湖升格为两河一湖编。把域内所特有的石英砂——玻璃制造业升格为玻璃工业编。为突出蚕桑生产,在农业编中单设蚕桑业章。为凸显宿北大战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军事编中设宿北大战章。为突出杨树生产,在农业编林业章中单设杨树产业节。”在志书的框架设计中确实将这些凡例原则逐一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关于人物传记与生平情况的记载,本志“分传略、简介、表录三个记录层次……在专志各编中采用以事系人和以人系事的办法记载相关人物。”对于人物的记载,应当视其重要性与相关联程度,在记载层级与体裁上有所区别,除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要专门立传予以记述流传,在专志各编(例如文化遗存)必然会零星涉及甚至部分重复此前提到的人物,那么究竟是照搬照抄,还是进行一定的简化处理,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斟酌损益。志书编纂者所采用的“专志各编中采用以事系人和以人系事的办法记载相关人物”的办法,借鉴了传统史学书写中的“互见”“参见”笔法,并做了一定的改进,同时又能较好地利用表谱形式,将相对次要且内容烦冗的人物传记信息予以简化处理。这样经过表谱化的人物传记材料,在阅读和检索利用上反而更加便利,同时有助于突出重要人物的传记资料价值。通过利用不同体裁的剪辑,将地方志书中篇幅体量最为浩繁的历代人物传记进行了分类处理与简化包装,区分其重要性与关联程度,不仅如实反映历史,而且对于读者利用资料、阅读志文都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从新修《宿豫志》的编纂体裁来看,与通志编修的理念相互配合适应,综合运用志、传、述、图、表、录、附等体裁,“设地图三十幅,附记专记六十四篇,表七百三十一张,图约四百张”,真正做到了诸体并用、图文并茂。这些体裁的运用,当得与修志凡例与编纂理念紧密配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和预计这些体裁的运用对于阅读利用志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例如就图、表而论,不仅起到简洁显明的作用,使得在利用检索志文内容的时候一目了然,而且对于某些过于专门或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述的记述对象,用一幅图表就能非常生动地说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看,图表所起到的重要价值,丝毫不下于编纂者的字斟句酌,确实是各显其长。

以上从这部志书“通贯古今”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论述,认为编纂志书的理念、编纂构架、发凡起例、体裁运用等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在编纂者通识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展现志书的地方特色与编纂优点所在。当然这些作用与目的之实现,都要有一个非常实在且“厚重”的物质基础,即志书之内容本体。脱离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不在这方面下深刻的工夫,一切再完美的方案构思,无异于天马行空、纸上谈兵。新修《宿豫志》的编纂者正是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认真地抓志书文本的质量。在修志过程中,“尽量吸收前人的修志成果”(志书凡例之通例),同时以“人文立志”为基本理念,遵循“明古详今”的原则,着力加大志书人文、社会方面内容的记载,重点突显其地方人文特色。这些经验确实值得方志界相关同仁以及正在进行新修志书编写的各地方志工作者认真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