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志工作的再思考——兼谈川渝两地的资料工作

【内容提要】传统的地方志工作指的是修志、编鉴,也就是“一本书主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工作口径,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意识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应该成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行动自觉。本文作者从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工作实践出发,系统总结川渝地方志工作的成功经验,从修志业务这一微观层面和地方志工作的宏观层对地方志工作进行另一个视角的思考。提出地方志工作者要从历史长河中的旁观者、记录者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者、助力者。本文力求对于全国方志界开阔工作视野、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有效提升地方志的影响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方志,工作,资料,思考

当前,全国的地方志工作已经从单纯志书编纂转型升级为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地方史编修、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吉林省进入地方志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地情网站建设、方志馆(资料室)建设、方志理论研究“六位一体”发展阶段。到2017年年底,吉林省市(州)、县(市、区)基本完成了二轮修志任务,只有2部志书尚未终审。2010年至今,在全省69家地方志工作机构中,启动续志资料长编工作的有65家;尚未启动的只有4家。在过去的7年中,吉林省方志委积极探索推进此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续志资料长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资料长编和年报在吉林省尚属首次开展,急需学习已经成型的经验,在三轮修志之前,更好地完成资料长编工作。

2017年4月,省方志委组织长春市、长春市宽城区、前郭县、乾安县、辉南县等5个市、县(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及省方志委市县指导处工作人员,赴四川省和重庆市进行学习、考察和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四川省志办、成都市志办、成都市龙泉驿区志办、重庆市志办、重庆市巴南区志办(一省两市两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围绕续志资料准备工作开展调研。

4月17日,吉林省一行到四川省地方志办调研。四川省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马小彬会见吉林省方志系统人员,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孝平主持座谈会。王孝平介绍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的基本情况。四川省地方志办省志处处长陶利辉、市县志处副处长高伟明等详细介绍了志书编纂过程中对资料及资料长编的处理,回答了抗震救灾相关资料征集渠道和保存等方面的问题。双方就对市县级志书的指导、审查程序、资料年报、资料长编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了交流探讨,对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资政作用,为地方中心工作服务交换了各自的体会。

4月18日,吉林省一行赴成都市志办进行交流调研。分别同成都市志办及成都市龙泉驿区志办同仁进行交流。成都市志办介绍了资料长编及资料年报工作的做法及经验。李正奎介绍了吉林省地方志工作的开展情况。吉林省参加调研的市县区志办负责人对成都市引进资料管理平台,实现资料报送、审查、保存电子化的做法产生浓厚兴趣,请对方做了现场演示。双方还就资料长编及资料年报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并实地参观了区方志办的资料室。龙泉驿区志办介绍了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中如何培训各承报单位负责同志、如何保管收集到的年报资料等做法。

4月19-21日,吉林省一行赴重庆市交流调研。分别在重庆市志办和重庆市巴南区志办召开座谈会并实地参观了志办的工作场所,就地方志工作进行交流。双方就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第二轮修志工作情况相互通报了情况,交流了经验,重点就资料收集、资料长编及资料年报工作以及志鉴编纂中经费的使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二、川渝两地的地方志工作

调研组采取座谈了解、现场提问、资料查阅、实地参观等方式,对一省两市两区地方志工作中的资料长编、资料年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学习。调研组一致认为,一省两市两区以下四方面的经验值得吉林省学习和借鉴。

(一)党委政府重视程度高。

四川省和重庆市方志办的主要领导认为,地方志工作如果没有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可以说举步维艰。为此,两地志办从多个角度坚持不懈地争取当地党政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理解和认同,仅从文件印发中可见一斑。一些重要的地方志文件除了由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转发之外,有的还由两办共同印发、转发。如: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早在1997年就曾转发《四川省地方志工作2010年目标规划纲要》(川委办【1997】58号)。在2001年,两办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川委办【2001】27号)。二轮修志启动之时,两办联合发文《关于全面开展四川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通知》(川委厅【2005】47号)。2006年,两办印发《关于印发〈四川省志〉(1986-2000)编纂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06】4号)。

成都市为了有效推动资料年报工作,经多方争取,已将全市155家承报单位资料的报送情况纳入政府效绩考核之中,占2分。成都市志办要求各单位从2014年起,每年报送上一年度的资料,2006年至2013年的资料逐年补报。为了规范资料年报工作,成都市依托地方志网站,建立“成都市地方志效能信息系统”。各承报单位均有一把“密钥”,确定一名人员从事资料工作,按照市方志办规定的时间、内容、数量、品种等,通过这个系统上报年报资料。市志办在网上限时审核,不合乎要求的资料一律退回重报;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单位会被扣除一定的效绩分数。目前,全市已接收合格的年报资料1000多份。

(二)用“大资料”理念开展工作。

在二轮修志工作即将完成之时,全国各地虽然没有开展统一的、大规模的总结工作,但是各地志办经历了二轮志编修始末的专家型修志工作者都有诸多经验之谈。经验之一就是,在新形势下,地方志书编修所需要的资料,绝不是以往的狭义的档案资料,需要的是由多个品种构成的立体的“资料库”。四川省志办的省志、市县志两个处的处长在座谈时认为,二轮志书出版之后,音像、电子载体快速增多,包括电台、电视台的录音、录像作品,这是修志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资料种类。以《汶川地震志》为例,四川省的资料收集范围是:省内外资料兼收并录;各类媒体上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地震前后各级各类出版物(300多种);各部门、单位编辑出版的官方资料;来自民间的回忆录、小视频等。

四川省志办在2013年印发《关于地方志书和地情文献征集办法的通知》。征集范围是“记述、介绍、研究四川省自然、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历史的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口述、电子文本等地方志及其他资料,以及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征集对象是“省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市(州)、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具体内容:一是四川省各级各类综合年鉴、部门年鉴、大事记、地名录、党史资料、文史资料。二是四川省历代地方名人的传记、著述及相关史料等。三是四川省当代地方人士著作(含抄本、手稿资料等)。四是四川省各地家谱。五是其他地情资料:记述四川省各地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的纸质资料或照片、录音、录像以及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

成都市、成都市龙泉驿区、重庆市巴南区在座谈时也认为,资料,不仅仅是为第三轮修志服务的,它可以充实方志馆或资料室的收藏内容,还能够为地情开发提供基础。所以,从续志的角度看,要求各承报单位报送资料,地方志机构编辑资料长编;从广义来说,地方志所有的工作是以资料为基础的,各单位报送的资料应该在地方志工作机构中发挥最大效用,而不仅仅是满足修志需要。四川省志办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孝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地方志的资料不仅为修志提供了基础,志书出版后,这些资料就像一座“尾矿”,其开发、利用价值不可估量,从中可能“提炼”出其他种类的“贵金属”。

(三)建章立制规范资料工作。

成都市在2013年重新启动二轮修志工作,着重抓好志书篇目大纲的调整和完善述体。把市志从大篇结构调整为中篇结构。过去实行分编分纂,2013年之后逐步形成了以掌握充分资料为基础的志书统编统纂操作模式。印发了《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制定了资料年报的要求及规范。要求承报单位填写每份资料的出处、作者、收集时间、数据来源、资料产生的背景、专业名词的解释等等,便于总纂时使用资料,也方便地情开发时利用资料。成都市资料年报工作已经制度化,他们的经验是:在资料年报工作的培训中(每年160多人),由市方志办提供年报模板,供各单位参考。同时提醒各单位,那些不受重视的环节或者工作往往容易缺少资料,而且事后很难补齐;市志办对各单位报送的初稿进行验收,及时反馈意见;在承报单位中寻找年报资料齐全、格式正确、报送及时的“样板”,请他们向全市介绍经验。

成都市龙泉驿区在2014年印发了《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到2016年年底,该区已经建立了一支由各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103人的地方志资料年报信息员队伍,共收集整理了2006-2015年的1000多万字的地方志年报资料,每年9月定期向成都市志办报送约50万字的年报资料。在资料的管理方面,该区把各单位报送的资料按照志书的篇目编纂整理成册,一年一册,归档管理。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重庆市志办在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规范。除档案、报刊、史志、谱牒之外,把私人著述、日记、笔记以及民间故事、民歌、民谚、民谣、方言、曲艺、历史见闻等纳入资料收集范畴。为了编纂《重庆移民志》,重庆市志办联合当地电视台到北京等地寻访相关人物,不仅访问赞成三峡工程的人士,而且与反对者也要面对面地交流,均取得第一手资料。重庆市志办对资料进行严格的分类,有5种办法:按行政区划或地区分类;按时间分类;按内容分类;按行业、产品分类;按资料类型分类。对待资料,重庆市志办采取边收集边整理的办法,整理时制作资料卡,填写《资料登记簿》,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号登记;建立原始卡,标明原始资料的名称、类别、来源、字数、摘要、可能使用的方面等信息,然后设目录卡,按志书的篇、章、节、目、子目等一一编号。

(四)发挥地方志的独特功用。

在规范地方志资料收集的同时,一省两市两区方志办着力发挥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作用,主动参与地方中心工作,在比较充分的资料基础之上,推出一批有文化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想读可读的精品,在存史之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服务大局。2016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成都宽窄巷子时说,要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要把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为此,四川省志办先后编纂出版了《巴山皓月蜀水清风——四川革命先烈及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辑要》(配合省纪委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川省AAAA级以上景区资料汇编》(与省旅发委合作,重新编写旅游景点的解说词并培训全省导游)、《四川乡镇简志》(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川石窟寺志》(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成都市落实李克强总理的指示,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版了“成都方志方知成都”“成都风土人文丛书”等系列地情书:《2016成都大事记》《成都精览》《华西坝记忆》《成都人讲成都往事》《成都年鉴简本》等。

发挥地方志工作机构掌握权威资料这一优势,四川省志办承担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重大专题项目: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该志8卷1000万字正在印刷)、《百日攻坚——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等。加快《四川当代史(1949—2009)》《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丛书》《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等的编写。

三、对地方志工作的再思考

(一)提高方志认知水平是重要前提。

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和地方志事业有关的人员,提高方志认知水平,解决的不仅仅是爱岗敬业的问题,而且是地方志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为国存史的问题。地方志工作从业人员多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如果一方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那么这个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必定会有声有色。《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中指出,地方志工作“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这次调研让大家切实体会到了“党委领导”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地方志工作机构不为人知,地方志事业不受重视,地方志人员不声不响。这项工作被业内人士总结为“三苦”:清苦、辛苦、艰苦,可谓职权小职责大,人员少任务重。正因如此,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地方志事业,征得社会各界和广大社会人士对这项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各位书记和委员的理解、认识和支持。正如四川省方志办机关党委书记王孝平所说,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领导同志工作千头万绪,不要指望他们主动上门过问地方志工作,一定要争取各种机会让领导们认识方志。四川省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各级党委负责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走出去”,到地方志工作比较有特色的省区学习、交流、参观、考察。一路上,大家眼观、心想、嘴说的都是地方历史和文化以及志书、年鉴、方志馆、地情读物,通过旅途中的“灌输”,帮助他们体会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方志工作是无边界的、大有可为的事业。

没有党委的坚强领导,仅仅依靠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实施,也很难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地方志事业难以取得预期成果。这是目前多数地方志工作机构(尤其是主要领导)已经意识到了的一个问题,只是征得各级党委的认同需要适当的切入点,同时需要地方志机构的领导用创新思维打开工作局面。

(二)提高方志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

地方志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治郡者”之所以“以志为鉴”,就是因为志书是“信史”。作为当代修志者,要保持志书的“资料性著述”这一属性,必须从资料这个源头抓起。从狭义的概念出发,资料是志书编写的基石,对志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总结第二轮志书编修的做法和经验,从资料收集入手,做好资料长编及年报工作,为第三轮志书编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未雨绸缪。从广义上说,资料工作是地方志事业的基础和重心,是“六位一体”工作的最大前提。试想,如果没有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传资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等)或者资料不充分,方志馆何以存在?志书怎样落笔?年鉴从何编起?没有地情何谈开发?理论研究也只能“空对空”。

对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人员而言,资料的重要性似乎不必多讲。四川省方志办省志工作处的陶利辉处长在长期修志实践中发现,在二轮修志中,凡是在初稿形成之前开展了资料长编工作的部门,其志书质量大约可提高40%左右。这就说明资料长编是保证志书质量的最大前提。“成手成志”,一部志书动辄上百万字,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资料做为支撑。在资料年报制度日渐形成的今天,地方志工作者必须在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向各承报单位讲清楚、说明白,否则很难引起大家的重视,更无法引起共鸣,在事务繁杂的情况下,人们会把收集、整理和报送年报资料当成一个负担,应付了事儿。如此,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资料还是会散落于社会各个角落,若干年后消失殆尽、无从查找,不用说修志,就连子孙寻根问祖恐怕都难了。

(三)提高服务大局能力是方志初衷。

地方志工作无法直接产生地区生产总值(GDP),近期内更看不到经济效益,但是这项看似远离中心的工作,其事业宗旨恰恰在于“存史、资政、教化”。存史就是“留住历史文化的根脉”;而“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说的就是资政和教化。一省两市两区以及四川省的威远县、广元县等都把服务大局作为中心工作,编纂特色志书和地情书籍为当地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所用,促进了地方志事业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紧密结合。在两者的结合中,地方志事业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地方志工作者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和光荣职责,地方志成果也因此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价值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宗旨,地方志工作要从幕后走向前台,从神秘走向亲和,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千千万万普通人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地方志工作者要从历史长河中的旁观者、记录者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者、助力者。地方志人的视野应该更为开阔,眼光应该更加高远;地方志成果应该更加“接地气”,那么就一定是可读、可存、可查、可用的。吉林省方志委作为全省地方志事业的领导机构,承担着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传播者等角色,同样需要坚持以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心,把修志编鉴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快开发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地情资源,编纂出版可读性强、特色鲜明、有历史厚重感的乡土志、名村志,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注: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在本平台发布)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