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县志编纂的若干问题

第四,第二轮市县志的精心组织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从有关精品志书编纂的若干理论问题中移植而来,其中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各地地方志工作组织环节的利弊,经常影响到成书质量和成书结果。

地方志编纂工作,除了业务技术之外,业务组织和工作协调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从工作进程中掌控整个工作布局,以确保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精心擘画

地方志的策划与管理,离不开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就整个工作来说,“千夫易得,一将难求”,有一个出色的行政协调人和学术带头人,各项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出现内耗摩擦,则再能干的著述个体,也都会影响整个机构的工作。从效率到质量,再到监督和管理,以致优质资源的合理运用等等。在机构、人员和主任、主编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策划和管理,就将成为整个工作的重心问题。

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基本模式,大致包括下列四种类型:

一是行政管理模式。地方志机构是行政机构,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因而志书的编纂也如法炮制,采用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主任和主编大都是一人兼而任之,偶尔也有分而任之,但都是在行政框架内互动协作,各负其责,有所责成。譬如《陕西省志》启动初期,陈元方作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同时特邀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两人密切配合,策划创新了当代修志的基本格局和编纂思路。目前全省各市的地方志机构,大都是主任和主编一肩挑,发挥其相辅相成的职能作用。如全国地方志机构先进单位——旬邑县地方志办公室,就是主任和主编一肩挑,其基本的工作模式,仍然是行政推动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藉助行政机构的推动力,调动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和配合心。但志办主任的业务能力高低,专家学者的参与程度,也将影响整个工作的协调力度和组织效率。

二是项目管理模式。将一部市县志的编纂作为专门项目,核拨专门经费,全部用于志书的编纂、审稿和出版工作。一部志书专门成立编写班子,这个编写班子可以游历于行政体制之外,不受地方志机构的全盘控制,但也在实际上处于受管理、受监督的位置。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往往成为服务、保障机构,主要发挥其组织配合和互动协调作用。在征集资料方面,由修志专门机构提出要求,而地方志管理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加以必要保障。譬如《蒲城县志》《西乡县志》《岚皋县志》《商南县志》等,既有专门的编写班子,邀请县委、县政府退下来的老领导、老同志领衔修撰,同时又接受档案史志局的配合服务,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是地方志事业得以有效推动的重要保障。在地方志机构负责人缺乏足够业务能力的情况下,采取行政与业务分离,并强化业务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做法,可以保障整个修志工作的业务集中和工作效率。

三是服务外包模式。地方志机构需要行政管理和事业组织两项兼顾,但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兼顾程度是有差异的。尤其是有些地方缺少专业的修志人才,特别是缺少专家型的学术带头人,而短期内又无法加以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服务外包模式也就难以避免。历史上的地方志编纂,监修工作和总纂工作相分离,其实也是这种服务外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目前延安市宝塔区邀请外省某家公司,参与志书的总纂过程,并在合同约束下,给予工作保障。延安市吴起县、榆林市神木县邀请外埠专家总纂改稿,其认识思路有独特之处,值得肯定。这种服务外包的管理模式,因工作目标相对单一,服务结果受合同约束,在资料建设和环境条件方面给予保障,。其质量状况更应拭目以待。

四是专家修志模式。所谓专家修志,有两种内涵:一种专家是懂得地方志编纂知识的专家,一种是懂得行业知识的专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懂得行业知识的专家,参与前期的资料征集和学术论证工作,确保地方志书涉及的部类资讯和行业资讯,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资料征集指导和甄别、使用,在志稿初纂与合成、在志稿总纂与审理等环节上,则需要懂得地方志专业的专家参与其中,直接成为主编、总纂或统稿人员。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府中,有章学诚、洪亮吉、孙星衍、钱大昕等知名学者,其实都参与过地方志的总纂工作,这也是发挥专家的作用。就当前来说,要编写好志书,调动和发挥好专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像《渭南市志》编纂中的杨树民、《汉中市志》编纂中的郭鹏、《宝鸡市志》编纂中的王建章,乃至《子洲县志》编写中的张俊谊等等,这些专家、学者都是体制内专家,但其独立性又显而易见。他们分别参与了志书的编稿、统稿、审稿工作,其示范引领作用,甚至修志理念运用,业务组织方法,都是我们推动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重要财富。在新时期,蔚成当代修志学术带头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精心组织

地方志工作,从一本书主义到全方位的事业,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而且,事业领域的拓宽,地方志机构和人员参与地方经济社会状况的深化发展,都必然促进地方志编纂事业和编纂视野的拓展和提升。但是就地方志书管理而言,工作目标的多样化、工作头绪的多样化,乃至人员精力的分散化,工作条件的复杂化,其实都不利于专心致志地做好一样工作。在人员较多,调配裕如,组织得力的情况下,多头绪、多方位、多目标出击,全方位开展尚有可能,而在人力有限,条件缺乏,组织弱化的情况下,“头白可期,汗青无日”,也就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就首轮和二轮地方志的编纂实践而言,编写一本书可以长达二三十年,人员换了几茬,地方换了几个,条件鸟枪换炮,但就是编不出来。我觉得领导重视与否得力是一方面,而组织管理是否有效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精心组织,牵扯到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的问题,也牵扯到质量把控和质量监督的问题。

在组织工作中,需要讲求一定的工作程序。大致上,地方志书的工作可分为七部曲:

组织启动阶段。开局之初,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召开启动会议时,既要明确篇目大纲、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工作程序,更要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和具体组织。趁热打铁,抓好组织培训,培养好最基层的供稿人员,明确各级领导的行政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助责任,比如档案、统计、保密等部门,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征集资料阶段。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特别是在资料种类和资料处理方式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免于查档案、搞采访和写记录、编初稿中走弯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资料征集方面,搜集渠道,甄别工具,剪裁手段,核实渠道,汇编手段,收藏方式,交接办法等等,也都值得注意。文书档案、统计资料和人工记忆,也是相行不悖。

初稿撰写阶段。既要发挥行业专家的参与作用,又要进行修志业务的注入和参与,确保志书初稿的基础牢靠,资讯完整和条理明晰。篇目大纲的原始设计,要经过第一次考验,在逻辑上和内涵上充分体现科学观念和特色意识。部门分工编写初稿,要有业务培训与指导,要有任务要求和条件保障。

总纂修改阶段。专家的高水准参与时提高志稿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少旧志的工作模式,都是地方人士搜集资料,然后专门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统稿、改稿和总纂、审理,并邀请地方领导来论证地情把控,分析形势利弊,思考著述理念。过去不少地方有文化的行政首长,亲自担任监修,甚至监修工作和总纂工作一身而二任,也就能够展现地方志书的较高水平。有的地方邀请退下来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参与统稿、编纂或审理,也能够有效把控编纂质量,起到应有的启迪作用。

审改校对阶段。地方志要通过三审终审制,但每个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关键是复审把关。复审把关不严,就可能提闸放水,造成历史遗憾。审稿工作需要领导把关,领导负责,领导参与。校对工作,需要专家参与,需要出版支持,需要明确责任。审稿后修改工作,更要诚心正意,确保质量。

出版印刷阶段。这也是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内容如何和形式如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讲求编纂质量,与讲求印刷质量,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很大程度上,排版、印刷工作,也能反馈于编纂、校对工作。

发行反馈阶段。印刷之后,要努力扩大发行,产生环境影响,做到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商场、进机关、进书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志书不要秘不示人,更不要囤积居奇,而要尽量扩大受众,发挥影响力。地方志书的作用是一方面,掌握了国情、地情资源的修志工作者,也是活的载体。同时,总结经验,给予评论,以便反馈于地方志编修工作,也非常必要。这也是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精心监督

地方志编纂的工作效率和成书质量,既与前期规划设计有关,也与中期精细管理有关,更与后期审查验收有关。其中监督监管工作,是地方志书质量把控的关键保障。地方志书的质量认定,不光是审稿阶段的光荣任务,组织编纂阶段、初稿总纂阶段,乃至成稿后的保密审查、标准审查、出版审查、行业审查,都是精心监督的具体表现。就组织论证阶段而言,通过必要的内外讨论,整合同时代人的社会共识,并明晰当代社会的基本舆情,这是关乎志书的撰写水准和基本认识的基础所在。一些志书的质量把控,缺乏对基本国情、地情的宏观把握,不善于宏观思维,而陷于琐屑资料,其编撰水平也就将大打折扣。

领导监督,这是第一要务。地方志设立编纂委员会,就是要行使领导监督任务。首轮志书编纂中,时任陕西省委书记陈元方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自然属于领导机构和业务机构的高度统一体,其所铺张的事业领域和工作格局也格外宏阔,因而形成的组织遗产也规格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党政领导人的监督和过问,特别是在政治上把握关口,在思想上提出要求,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在协调上提供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志编纂事业之所以称为官方事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成为一统国家治国理政的信息基础,领导监督和过问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所在。领导失职,也就容易导致事业衰败。

行政监督,这是第一环节。地方志机构的作用,与对于这一机构的工作监督,是相映成趣的。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效率高低,也与行政督察和行政监督密切相关。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抵近离岗,心不在焉,也是导致工作停滞和效能低下的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的互动效果,也就是此事是否可为、是否能为、是否有为、是否为好的关键所在。

业务监督,这是第一任务。让专家学者参与,就要放手让他们参与,但是放手不等于放任,必要的业务督促和业务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业务检查中,就要对照时间、资料和规范,明确其编写周期、编纂标准和编写质量。要善于抓住典型,督促后劲,采取非常手段解决好断后问题。提前介入、有所核查,都是业务监督的办法。

制度监督,这是第一诉求。领导人也罢,非领导人也罢,他们进行监督监理,都需要通过制度监督来实现。行政监督和业务监督,都需要制度监督来垫底。地方志的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编纂制度,审稿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建设,也是一切机构建设的基础所在。

(四)精心保障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也是保障。地方志机构运行的必备条件,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能力素质、互动沟通、保障机制和技术手段等等。

工作机构。完全独立的机构、与政府办、档案局或党研室合署以及体外运行的独立机构,其组织方式各有不同。完全独立的机构,其职责任务比较明确,即使要齐头并进,也有主次之分。而二合一、三合一的机构,要兼顾档案工作、党史工作,甚至组织史工作,其职能职责和工作重点,人员调配,条件保障,都存在较大的内在冲突。要保障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必须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和时间,组织专门人员来从事此一工作。否则要齐头并进,就职能采取服务外包或邀约服务,无法发挥行政管理和事业组织并举的作用。

人员编制。人员在编和人员聘用,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编人员属于职责范围之内,但其工作惰性和低效率也屡见不鲜。聘用人员的报酬意识、服务角色是明确的,但受聘人员的原来岗位和与工作机构的合同契约,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角色定位。对于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来说,编制内外的责任心有可能接近,但是对于市场化确定的应聘单位来说,其应聘者的责任心和职业感也有所差异。编制是体制内外的分割标志,但不一定都是责任心、责任感和能力、素质的分水岭。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聘用工作的效率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关键也是因人而异。

能力素质。编纂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执行能力的高低,以及其认识眼界的宽窄,都是影响地方志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人员素质包括人才需求、业务评估、技能培养、任务考核等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缺一不可。其专业性的需求,与其基本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异。章学诚说:“文人不能修志”,但缺少文化的人更不能修志。其文字词章功夫深,与文学创作能力强,恐怕是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个人能力、素质与年龄正有关,但也不尽然。年事已高的人富有经验,富有责任心,但往往技术跟进能力较差,其现代知识匮缺,也是司空见惯的。年龄轻而学历高的人富有学识,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控能力有限,其实际执行力也有限,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执行能力恐慌,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但外在的知识培训,必须与内在的知识修为、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相结合。

互动沟通。这也是工作质量、效率和方法养成的重要因素。缺乏沟通,也就难以掌握最新动态,更难以实现理想目标。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如工作会议,包括平级之间的协调和互助如例会制度,更包括与下级机构之间的沟通如调查研究、文件通知、会议、网络等等模式。有的县区善于上下撺掇,因而能够少走弯路;有的地方则是苦思冥索,其结果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其通过率和胜任率是完全受限的。网络的出现,对于打破壁垒,进行网络沟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场所设定、工作设备、环境保障与氛围营造等等,都是最基础的社会保障。有的县区采取一次性付酬法,但质量和效率未必很高;有的县区采用分阶段支付法,围绕实质性工作的开展而有所递进。有人说地方志是“三苦”(艰苦、清苦、辛苦)机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便滋润,看来有效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氛围与氛围营造方面,不仅要讲求地方志机构的内在和谐,而且需要良好的党风、学风和政风,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地方志单位也是社会舞台,其小舞台、大社会的效应也昭然若揭。

技术支持。地方志的撰写、录入、传播、印刷、出版手段,早已有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电子技术的运用、电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代平面印刷术的更新,等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让地方志工作机构拥有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撑,让地方志工作者拥有这些技能手段的灵活运用,也都是节约时间、改进工作、提高效能、强化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新媒体、新技术也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技能化,自动控制技术、人工职能技术、大数据网络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也都具有无限的可塑空间,足以令地方志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拥有更大的应用坛场。

当前,我国地方志事业业已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从业态来说,已经从单一的地方志书编写,逐步转型为地方志书、年鉴、报刊、地情书、互联网、理论研究等一体化的历史时期,而且史志工作的深度契合,地方史编纂业已提上议事日程,促使地方志事业业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领域广阔。这种日趋活跃的国情、省情和地情研究,其实也是我们国家步入盛世社会的一个标志,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作为,“践行工匠精神,增强改革韧劲”(李克强语),在修史编志的坛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在大地上的成就转化为历史记录,从而造福当代,彪炳千秋,辉映后世,不断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谢谢大家!

(文章作者为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2017年11月22日)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