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人修纂外省方志说略

修纂方志是地方官宦的要务之一,地方文士亦乐行其事。康熙十一年(1672年),诏各郡县分辑志书,以备将来修纂一统志之需。雍正七年(1729年),因修纂大清一统志需要省志作资料,故严谕促修,限期蒇事。省志修纂的资料来源于府志,而府志修纂依赖于州县志提供资料,于是形成逐级地方官主修一域方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文化稍高之区,或长吏士绅有贤而好事者,未尝不以修志为务,旧志未湮,新志踵起。”清代是中国方志修纂数量最多的时期,而江苏籍官宦学者修纂外省方志的成绩尤为突出。

一、苏人修纂外省方志成绩概说

清代各级地方主官及学政教谕等皆从科举进士中选任,江苏录取进士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苏籍官宦遍及全国各地。清代江苏文化繁荣昌盛,硕学大家辈出。《四库大辞典?史部?地理类》(以下简称《大辞典》)著录明清民国(主要为清代)省、府、州、县(含厅、卫、司)四级方志凡1952种,除去江苏、上海(明清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府县隶属江苏)133种,尚余1819种。其中苏籍官宦学者修纂223种,占外省四级方志总数的12.3%。《大辞典》著录外省四级方志分别为省志80种、府志190种、州志178种、县志1371种;苏籍官宦学者修纂外省四级方志分别为省志13种、府志24种、州志26种、县志160种,分别占外省四级方志的16%、13%、15%、12%。《大辞典》著录山东省四级方志数量最多,为262种;苏籍官宦学者修纂41种,占著录山东省方志总数的16%。

关于清代方志的质量,梁启超认为:“方志中十之八九,皆由地方官奉行故事,开局众修,位置冗员,钞撮陈案,殊不足以语于著作之林。”但是,同时他又认为:“方志虽大半成于俗吏之手,然其间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者亦多”,“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亦不少。他列举方志中的“表表者”114种,其中苏籍官宦学者修纂或参订者41种,占总数的35%;阳湖(今武进)洪亮吉1人就入列9种,即乾隆《宁国府志》《怀庆府志》《延安府志》《泾县志》《登封县志》《固始县志》《澄城县志》《淳化县志》及《长武县志》。《大辞典》著录的苏籍官宦学者修纂的外省223种方志中,著录者称誉为善本、佳志、佳作、佳构、名志者计43种,占总数的19%。其实远不止此数,如梁启超所列洪亮吉修纂的9种佳志,《大辞典》仅著录3种;晚清著名方志学家江阴缪荃孙修纂的光绪《湖北通志》《顺天府志》《荆州府志》以及《昌平县志》等亦被梁启超认定为佳志,而《大辞典》均未著录。《大辞典》著录山东省府志18种,著录者评价为佳志者7种、一般6种、劣志5种;苏籍官宦学者修纂4种,其中佳志3种,占府志中佳志总数的43%。《大辞典》著录者评价苏籍官宦学者修纂的方志谓:吴县徐政顺治《邹平县志》,“堪称佳志”;武进徐竑康熙《长子县志》,“为康熙时方志之佳作”;无锡稽曾筠乾隆《浙江通志》,“为通志之善本”;泰州宫懋让乾隆《诸城县志》,“堪称名志”;吴县周尚质乾隆《曹州府志》,“不愧为善本”;阳湖洪亮吉《登封县志》,“一经刊出,即被称为善本,为后代修志者奉为楷模”;阳湖孙星衍乾隆《偃师县志》,“是现存《偃师县志》中卷帙最多、资料最丰富、质量最高的一部志书”;武进许绍锦嘉庆《莒州志》,“为州志佳作”;武进李兆洛嘉庆《东流县志》,“在安徽诸志中堪称佳志”;仪征阮元和江藩道光《广东通志》,“在现存六种《广东通志》中最为佳本,海内推之为善本”;仪征厉秀芳道光《武城县续志》,“在山东诸志中可称佳作”等等。

苏籍官宦学者修纂外省方志且能与时俱进,在篇目体例上敢于突破成例,彰显地方特色优势,多所发明创式。昆山周广《江西通志》,“仿史立奸臣酷吏传,突破方志隐恶扬善之惯例。在方志中创奸宄一门,载一方大恶,以垂永戒。”无锡稽曾筠《浙江通志》,“在经籍门下立两浙志乘,记载浙江历代府志修纂源流,为该志的独到之处。”山阳(今淮安)苏士俊《南宁府志》,“专设土属志,载土司及少数民族吏事和风俗,保存民族民俗资料。”武进许绍锦《莒州志》,“删农桑增盐法,因莒洲以产盐名区,非农桑之地,故作其损益,不愧为卓识。”溧阳黄祖怀乾隆《平原县志》,“分门设目别具一格,在学校门内列乐器、书籍二目,在艺文门中列书目、碑记、诗歌三目,在清代县志中尚为罕见。”阳湖吴巩嘉庆《邓州志》,“分门别类颇具一格,如赋役、货殖两志区别开来,记述井然有序,既不为省颁条例所拘束,亦非矜异立奇、妄加臆断,洵为方志正裁,为后来所法式。”仪征汪和咸丰《太谷县志》,“创年纪一门,仿通鉴纲目,分年纪事,以备征本,与志乘体例,新增一门。”吴县朱达章光绪《深州风土记》,“创例人谱,广征谱牒,考辨州里名门望姓源流。”淮阴郭嵩焘《湘阴县图志》,“一改前志体例,首以图志命名,其图有六目,首经纬、次总图、次城郭、次水道、次二十九乡地势,靡不纤悉,洵独具卓识,为方志中所仅见;至若分乡以志地、分条以志山、分源流曲折以志水、以表记人物事功,体例虽变而不失于雅,文虽富而不伤于繁。”

二、苏人取得修纂外省方志佳绩的原因分析

1、主修者本人学识渊博。雍正《乐安县志》主修南通李方膺能诗善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主修的县志“为山东名志”不足为怪。《湖北通志》主修镇洋(今太仓)毕沅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试状元,其学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等,著作宏富,有《经训堂丛书》等,并主编《传经表》《续资治通鉴》等。《广东通志》主修仪征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其学博及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精于训诂、考证之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与江藩合著《扬州府志》嘉庆《真州志》《浙江通志》《云南通志》,辑录绍熙《仪征志》等。如毕沅、阮元之辈,乃乾嘉时期硕学大家,所修方志质量上乘即在意料之中。

2、延聘学者主纂。清代,聘请学者主纂方志成为风尚。就苏籍官宦学者修纂外省方志而言,大致有四种情形。

其一,主修为苏籍人,聘请其居官之地学者主纂。诸城县志主修泰州宫懋让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诸城县知县,聘请益都李文藻主纂县志。李文藻为清代方志纂辑派代表人物,主张方志体例宜用图、纪、考、表、录、传六体;修纂方志宜纂旧文,不著一字,以示征信;引用资料需注明出处 ,方称严谨。《诸城县志》正是其“六体说”的具体实践,论者誉为“清代纂志的代表作,堪称山东名志。”

其二,主修为苏籍人,聘请其同乡学者为主纂。嘉庆《郯城县志》主修阳湖吴阶修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任郯城县知县,特聘其同乡好友陆继辂为续修县志总纂。陆继辂为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曾任合肥县训导、江西贵溪县知县,擅诗文,与陆耀遹齐名,世称“二陆”,为阳湖派主要作家之一 。嘉庆十七年,阳湖魏襄任洛阳县知县,主修县志,亦特聘其同乡陆继辂任总纂。陆继辂率领阳湖一带10余位文人学者浩荡入洛,次年志成(其后,陆继辂又受聘总纂《安徽通志》)。陆继辂总纂两部县志和1部省志均受到论者好评,其中《郯城县志》《安徽通志》入列梁启超认定佳志之列 。

其三,主修为苏籍人,聘请苏籍学者主纂。《东流县志》主修如皋吴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东流县知县,聘请武进李兆洛主纂县志。李兆洛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曾官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书院,精通音韵、史地、历算之学,其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皇朝舆地韵编》《皇朝一统舆图》等奠定了其清代著名地理学家的地位,他主纂的多种方志均受到论者好评。乾隆《怀庆府志》主修甘泉(今江都)唐侍陛、乾隆《登封县志》主修阳湖陆继萼,先后征得巡抚毕沅同意或经毕沅推荐,聘请阳湖洪亮吉主纂;嘉庆八年(1808年),丹徒鲁铨任宁国府知府主修府志,亦聘请洪亮吉主纂。洪亮吉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充任实录馆纂修。他是清代著名方志理论家,方志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又是方志修纂实践大家,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陆续修纂外省9种方志,皆为善本。《广东通志》《浙江通志》《云南通志》等主修阮元,先后多次聘请甘泉(今扬州)江藩为总纂修纂多种方志。江藩自幼家贫,长期为阮元幕宾。他治学范围广泛,著述宏富,其《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在清代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安徽通志》主修江宁邓廷桢于道光五年(1825年)任安徽巡抚,踵事陶澍,聘请阳湖陆继辂总纂安徽首部通志。

其四,主修为外省籍人,聘请苏籍学者主纂。《偃师县志》主修南皮汤毓倬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任偃师知县,到职后即以修志为急务,故特聘阳湖孙星衍执笔主纂。孙星衍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于经史、文字等学均有研究,学术造诣深邃,与洪亮吉齐名。他与洪亮吉、钱大昕、戴震同为清代方志地理学派代表人物,曾应陕西巡抚毕沅邀请,修纂《关中胜迹图志》《邠州志》《礼泉县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和《三水县志》,晚年修纂《松江府志》,皆为志中佳构。嘉庆四年(1799年),孙星衍又应《庐州府志》主修福建晋江张祥云之聘,主纂《庐州府志》。嘉庆年间,怀远县知县孙让主修县志,延聘李兆洛担纲主纂。

3、聘请苏籍学者校编。吴县徐政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邹平县知县,主修县志。适逢昆山顾炎武游历山东,即特邀其为校编。顾炎武还参订康熙《德州志》。两志均被梁启超奉为佳志。康熙年间虽谕令地方官修志,“而成者似不多,佳构尤希”(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所列“斐然可列著作之林”的方志,康熙年间者仅4种,故上述顾炎武参订的两种方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苏籍官宦学者通过修撰外省特别是文化相对落后省份的四级方志,保存了大量地方资料,推动了地方文化建设,阙功其勋。值得书之颂之。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