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信息背景下年鉴的编纂出版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年鉴编纂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既对年鉴编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带来了新的编纂模式和手段,促使年鉴能够更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针对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变革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年鉴 编辑出版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年鉴作为一种特殊出版物,其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资源丰富,因此在信息时代发展潜力极大。2015年,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在全国各省市各行业选定七家单位作为网络年鉴建设试点单位,专门成立版协年鉴工委网络年鉴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网络年鉴的探讨与发展己被提上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年鉴编辑加工出版,必须要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当前的年鉴出版应对日益激烈的信息媒体竞争。

001.jpg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年鉴载体的巨大变革

传统的年鉴编纂,大多是基于年鉴编纂者对年鉴的理解进行编纂出版,对读者的需求考虑甚少。为此,难免出现年鉴编纂和市场真正需求脱节的现象。而且许多年鉴官书化、史书化的特点十分突出,思想守旧,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未能真正发挥其资料性工具书的价值。

应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整个年鉴编纂出版业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和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在年鉴编纂出版方面,其载体也不再是单纯的以纸质版为主,而是转变成为以信息流为载体进行信息的编辑和存储。目前年鉴己打破了单一的纸质印刷版形态,出现了包括光盘、电子图书(E-BOOK)、数据库、年鉴网站以及网络年鉴等多种载体。利用互联网思维,依靠大众参与编纂,实现印刷版的数字化,成为年鉴编纂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编辑工具、编辑模式的多元化,编辑效果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让原本平面化的年鉴立体感强烈起来。传统年鉴的内容由普通的文字、表格、图片等承载形式,拓展到动画、视频、网络延伸阅读等,使年鉴成为一个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多元化媒体信息,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互联网技术不仅大大缩小了年鉴存储空间,也让年鉴内容的设置和编排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中,年鉴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资料的文字记载,借助手机、ipad等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终端,为读者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年鉴阅读世界。

二、互联网背景下年鉴组稿模式的变革

传统年鉴编纂中,主要工作在于年鉴的组稿,经编辑加工后再将完成的稿件进行排版,以纸质书籍的方式出版。这种传统的编纂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往往年鉴编纂到印刷出版阶段所跨越的时间也较长。己经完成编纂出版的年鉴一旦出现错误,想要修改则需要进行重新排版、重新印制出版,会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如果能够将年鉴编纂组稿工作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不仅能够大量节省编纂成本,而且还便于即时对编纂内容进行修正。如《中关村年鉴》的参编单位有90余家,参编人员达百余人,而编辑部仅有6名责任编辑负责全部组稿管理及编辑加工工作。编辑部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起中关村志鉴编纂管理平台,将年鉴的主办单位、参编单位、年鉴编辑部、年鉴出版单位有机串联起来,年鉴的稿件征集、编辑加工、分纂、总纂等编纂全过程可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责任编辑能够快速便捷地与每位参编人员沟通联系,通过平台互相传递稿件,探讨修改意见,完全实现了无纸化编纂。这不仅节省了年鉴编纂的经济成木,而且也使编纂的时效性大大提高。这种组稿方式的变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年鉴传播渠道的变革

每部传统年鉴基本都是文字量达上百万字的著作,加之纸质印刷版年鉴的检索功能不强,多数年鉴至今尚无书后索引,导致读者查阅使用起来并不太方便。

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各种数据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多种年鉴获取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年鉴网站建设。可以将某一行政区域内历年所有的年鉴整合进一个专门年鉴网站,或者在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之中,共享到区域内的年鉴信息平台。《中关村年鉴》就可以通过中关村管委会网站链接到中关村志鉴平台,从而实现年鉴信息的搜索及下载使用。二是年鉴搜索体系。年鉴检索系统是实现读者年鉴信息需求的重要平台,可以实现读者多层次、多角度对年鉴信息进行有效的查阅、组织和传播。比如,中国知网上就建立了专门的年鉴搜索平台,加入其中的年鉴除了建立自身的检索系统还能实现知网内跨库检索,方便用户查阅年鉴。三是互动式交互平台。可以设立专门的手机移动平台APP,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比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利用年鉴信息,可发布“历史上的今天”等系列信息,增强读者的年鉴连接度;读者还能及时留言,将阅读后的感受反馈给作者,或者还能为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到年鉴编纂中来。这些网络化的传播渠道大大拓展了年鉴的阅读群体,提高了年鉴的使用率。

四、年鉴的权威性依然是年鉴编纂的关键

综合性或专业性年鉴作为一种资料性工具书,权威性是其基本特征,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年鉴编辑依然要确保自身的权威性。《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形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可见,地方志法规将地方志信息网络建设列入地方志机构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与具体任务之中,以法规形式确立了地方志网站在地方志信息服务社会的权威性地位。

年鉴的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它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只有确保编纂的权威性,才能确保年鉴内容的精准性和真实性。互联网技术发展让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但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比如网络信息的报道不准确,很容易导致年鉴信息的失真;年鉴在网上公开可随意下载,也有可能遭到恶意篡改;甚至还会出现私自进行年鉴编纂发布的现象。

为此,即便是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年鉴编纂的权威地位依然不容置疑。承担年鉴编纂的单位和部门只能是获得相应授权或者是指定的机构,其它任何个人、机构或者是单位都不得随意进行年鉴编纂或者是既有年鉴信息的更改。年鉴的编纂出版要做到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排版的科学性、表述的精当性、文字使用的规范性等,这样才能确保年鉴的权威性,才能够使年鉴编纂实现品质与形式的双重提升。

五、总结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无论是从年鉴的内容承载方式、组稿出版方式以及内容创新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年鉴编纂出版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进军。但在进行年鉴编纂出版信息化模式推进的过程中,也必然要重视与之相伴而来的盗版等负面问题的出现。为此,新时期的年鉴编纂出版工作需要进行综合的权衡和考量,既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又要保障自身的权威性,打造年鉴编纂出版的健康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衣彩天:“互联网+”年鉴出版探析[J],出版广角,2015(14)。

[2]曲巍:“互联网+”时代的年鉴编纂模式构想——以《中国地方志年鉴》为例[J],史志学刊,2016(03)。

作者:北京市辐射中心:齐凯;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王爱凤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03期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