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守莲:关于对旧志整理的几点浅见

旧志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研究开发价值。整理旧志,使尘封的历史资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传承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志工作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存的旧志大多破损不堪,有的甚至是孤本,因此,整理旧志已成为当今地方志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编修二届地方志书,没有精力,无暇故及旧志整理工作。在编写二届新志书的同时,有幸与志界的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他们曾着手整理同治版《郧西县志》,均是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多是精力不够,能力不强,意志不坚,最终只好放弃。同时我也拜读了近年校注出版的旧志,也无法避免不妥之处。为此,笔者认为, 旧志整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如何准确的点校旧志,提高旧志整理质量,亟需引起地方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争取领导重视支持,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首先,按照国、省、市关于旧志整理工作要求,县志办拟定旧志整理方案,向县领导汇报,得到县主要领导的支持。县志办人力、财力、物力单薄,要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是领导重视,政府安排经费预算等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旧志整理工作顺利进行铺平道路;其次,精心挑选爱好史志研究方面的人才,组成过硬的工作班子,才能保证点注本成精品,达到可读、可用、可信的效果。整理一部旧志,断句是否准确,注释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高低。旧志是历史,整理旧志涉及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训诂学以及历史、地理常识等许多方面。其旧志内容也很复杂,特别是人物故事多使用地方方言字、生僻字,只有对地方风情十分了解者才能胜任其点校,切不可能一蹴而就,百年大计,不能仓促上阵,急于求成。

二、点校人员一丝不苟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二届修志,还是点校旧志,对资料的收集,问题的考证,文句的推敲,作为修志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因史志部门待遇差,工作条件艰苦,常常是领导重视不够。如果没有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查阅资料时像蚂蚁啃骨头,翻阅大量历史资料,佐证许多版本,《辞海》、《辞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翻了一遍又一遍,为校对一个史实寻找一个字词,常常加班到深夜,星期天节假日也照常在办公室;如果没有淡薄名利,甘于清清贫,安于“清苦、辛苦、艰苦”的生活;如果没有“不为名利动寸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思想,又怎么能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呢?又怎么能写出精品良志呢?为此,点校人员要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旧志的整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

旧志整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并非懂点古文就能做好的。古籍整理采用点校、释诠,也有影印的,影印可减少在点校中出现二次差错。近年来,有许多专家主张影印旧志效果最好的。各地使用方法各异,一般采用点校较多,但必须坚守两个基本原则,也是旧志整理最直接的技术性原则。

一是尊重原著、保持原貌为原则。原志(稿)中的题记、序跋、图版、注释、引文等予以保留;即或有删减者,予目录中保留原目,以明全貌;整理中仅对原著文字进行标点、分段,一般不作注释。整理者所撰《整理说明》,简单交代作者、内容、本志特色、整理概况及需说明的问题;各志有不同版本者,均将其与工作底本对勘,对勘工作一般仅限于文字;原则上不作考订及增补。原文明显错讹,或有原稿漫漶不清等情况,作必要的技术说明。原著中使用的避讳字、异体字,一般不改。缺笔字迳改,不另出注;采用繁体字横排,原著中用于敬称、谦称时特定格式,均予取消,改用现代行文格式。为了保证点校的高质量,有条件的最好约请高校、研究机关的教授、专家、专业人员一起对旧志进行标点和校勘,邀请古籍出版社的专家进行审读、把关,确保质量问题。

二是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为方便读者,提高阅读的精确性,采用校勘、标点句读、注释注音、繁字改简体、编纂、辑佚以及拟凡例、写序跋或前言、后记,改竖排为横排。按照可读、可用、可信的原则,严把质量,让读者可读可用更可信;点校本达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不需借助工具书就能解读懂;使用者不需再持原著就可直接引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种点校方法使用价值高,难度大,要求点校本高质量。旧志整理的质量,是整理成果的生命,是整理组织者和阅读者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坚持:①标点准确,不能歪曲古意,谬种流传。必须以国家语委和出版署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断句、标点、分段;②按简化汉字总表为规范用字进行点注。对繁体字、古体字和异体字,以修订后的《辞海》收字基础进行考查规范,一律用简化汉字行文;③朝代纪年,根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加括注公元年号。有许多地方制定了《旧志整理工作细则》,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同仁借鉴。但细则制定要全面,涵盖校勘、标点、注释、正音、正字、统稿、编辑和出版等方面,差错率就不会超过十万分之一。

上述的观点只是笔者与着手整理旧志者探讨和阅读点校本时的一点想法,其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望志界同仁不弃斧正,整理出更好的不负于时代和人民大众的旧志成果,为地方志事业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出更重大的作用。

(作者:十堰市郧西县史志办公室   谢守莲)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