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数据库和地情网站建设思考

【摘要】:地方志机构最大的资源优势在于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建设地情数据库、地情网站,为社会各界提供地情信息服务已成为各级地方志机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手段。地情数据库的主体资料应是以地方志书为主的地方文献资料,其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新、特、精三个方面,同时要兼顾为地方志编纂工作服务,推动方志事业发展。作者提供了山东省、上海市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指出当前地情网站建设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网站建设,数据库,地情,地方文献资料,地方志机构,资源优势,信息服务,地方志书,地方特色

001.jpg

一、地情数据库的资料主体

地方志机构最大的资源优势就在于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山东省为例,现存境内旧方志600余种,省、市、县各级各类新方志(含部门、行业、企业、院校志)、年鉴、地情资料计7000余种。将这些资料数据化、网络化,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地情信息服务,是社会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地方志工作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从已经完成地情数据库建设的省份看,有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例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建设的地情资料库和“上海通”网站,已有100多部专业志、22部区县志、8卷《上海年鉴》(1996~2003)上网,总计已达1亿多字(《上海通志》上网正在实施之中)。也有的省份根据自身实际,就地情资料库建设,制定了具体方案,有较强的操作性。例如: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制定下发的《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三个中心”建设方案》,就清晰规划了地情资料中心(地情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2004~2005年,完成首轮三级志书和省直部门、行业、企业志的数字化。按年度汇集出版《山东省志书大全》多媒体光盘,内容包括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和省直部门、行业、企业年鉴,并存入省情资料库。省内旧方志数字化完成50%以上。建立健全各级新方志、地方年鉴,地情资料等数字化资料的征集报送制度,并实现资料贮存工作经常化。

第二步,2006~2010年,省内每年新出版的地方志、年鉴、各类地情资料,要在出版后将数据资料入库上网。全面完成省内旧方志的数字化。根据社会需求,每年不断推出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大全多媒体光盘,稳步推动地情资料中心(数据库)的建设。

按照这一方案,目前山东省情数据库的资料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至2005年底,上网资料累计将达到《山东省志》系列88卷,《诸子名家志》系列22卷,市地志系列14部,县(市、区)志系列122部,地情资料系列12部,旧志系列300部。形成包含省、市、县三级地情数据库的庞大地情网。省情数据库只要主体资料遴选方向正确,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即可使数据库资料更加丰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二、省情数据库的资料特色

除了主体资料之外,地情数据库还应根据各地特点,收录一些能够把握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内容。突出资料特色,就是要从信息资料的新、特、精3个方面去把握。所谓“新”,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资料内容要新,是最新发掘、发现的资料或课题研究成果;二是紧扣当前社会焦点问题、民生问题。所谓“特”,就是注重有别于外地的地方发展优势、社会历史传统、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所谓“精”,就是要突出重点,立足于大事、要事,着眼于事项、事件的影响和辐射范围。经浏览各省、市、区地情网站,笔者认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建设的地情库和“上海通”网站在栏目设计和资料遴选方面都颇具特色,资料展现了该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龙头地位和大上海国际化都市风范。例如:“聚焦上海”、“上海概况”、“大事回眸”、“申江新潮”、“浦东开发”、“市博园地”、“长三角联动”、“上海之最”、“名镇名街”、“名胜古迹”、“漫步申城”、“人物述林”、“海上剪影”等12个栏目都紧扣上海地域特点。其中“聚焦上海”属于动态资料,记录每日发生的新事、大事、要事,属于新资料。而“申江新潮”、“浦东开发”、“市博园地”、“长三角联动”等栏目涉及上海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和社会焦点,有些课题甚至是全国性或国际性课题。而“上海之最”、“名镇名街”、“名胜古迹”、“漫步申城”、“人物述林”等栏目下面又分出不同的细目,细目之内又列出数量不等的条目,“海上剪影”则收录了数十幅精美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选取和栏目的设置不仅丰富了数据库的内容,提高了资料的系统性、实用性,也大大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

三、兼顾为地方志编纂工作服务

地情数据库和地情网站为地方史志机构主办,在资料收集和栏目设计方面,应该考虑适当强化行业服务功能。笔者认为,地情网站应该为本系统提供以下资料和查询功能:(一)地方志机构简介和常用通讯联络资料;(二)地方志工作动态;(三)地方志工作文献(含领导讲话、重要文件、业务规章);(四)地方志学术论著(含原著、提要或目录索引);(五)地方志工作交流文章;(六)地方志成果介绍和评论;(七)地方刊物;(八)地方志工作大事记;(九)方志馆(或资料室)资料目录索引;(十)地方志成果(含年鉴和其它地情资料)目录,等等。

四、当前地情网站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地情网站在资料建设和栏目设计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一)忽视地方志机构占有地情资料的优势。有的地情网站对这方面资料反映得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意淡化地方志色彩。笔者认为,地方志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工作基础和社会需求的轻重缓急,突出优势,将占有的大批地方文献资料以不同形式、分不同层次在网上推介。例如:省(市、自治区)志可以浏览到全文,市(地、州)志可以查阅到目录,县(市、区、旗)志可以看到志目提要等。年鉴、地情出版物和旧志也可以此方式分类、分层次上网。否则,地情网站则失去自身的重要特色。(二)忽视地情动态资料和地情研究成果的反映。地情网站应该有规划、有选择地去收集这些资料,既可上网为读者提供服务,也可积少成多,形成专题资料,为修志打下扎实的基础。(三)忽视对地方志自身工作的服务。地方志网站只有注重对自身工作的服务,才能真正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地方志》2005年04期,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