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年鉴编纂模式构想——以《中国地方志年鉴》为例

摘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对年鉴的出版时限提出“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年鉴编纂运作模式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年鉴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在线编辑系统,实现跨界融合,为年鉴编纂出版提速,为实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做出努力。

关键词:“互联网+” 年鉴编纂模式 在线编辑

当今时代,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全球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按百度通俗的解释,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产业,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那么,作为传统的文字编辑工作,特别是需要“众手成书”的年鉴编纂,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年鉴编纂工作的运作水平,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和出版速度,等等,都是我们每个年鉴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仅就进一步创新年鉴编纂运作模式作粗浅探讨,抛砖引玉,以期能够引起各年鉴编纂单位的关注和思考。

001.jpg

一、年鉴编纂运作模式概说

年鉴编纂的运作流程大体包括确定篇目框架、下发组稿方案、供稿单位报送初稿、编辑部编辑加工、总纂合成、全书通审、发稿排版、校对核实、出版发行等环节,较一般的图书编辑而言,“具有选收信息资料范围广、容量大,编撰人员多,编纂周期长、工艺繁复等特点”[1](P29),流程更为复杂,需要组织协调的环节比较多,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都直接影响着年鉴的编纂进度和编辑质量。

笔者从事地方志工作近30年,编辑《中国地方志年鉴》也十余年,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经历,对年鉴编纂运作模式的演变在此做个简单梳理概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各年鉴编纂单位在初创时期,年鉴的编纂方式是最传统的,稿件都是纸质报送,责任编辑在报送的纸质稿上进行修改加工,编辑完成后在稿件前面附一张审改意见表,再上报副主编、主编。副主编、主编也是在纸质稿上进行审改,最后签署意见后再返回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根据主编审改意见再对稿件进行核实整理,这样一篇稿件才算编辑加工完成。接下来的各个环节也完全是手工操作,编排页码,合成书稿,纸质的书稿交出版社排版后,再返编辑部核校,往往需要往返两三次才能定稿。可以想见,一部年鉴从组稿、编辑,到正式印刷出版,一般需要一年多时间,要做到当年编辑当年出版是不太可能实现的。90 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设施的应用和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年鉴编纂单位做到了电脑改稿,供稿单位在报送纸质稿件的同时,附带报送一张软盘,编辑、审改稿件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最后形成电子文稿交出版社,减少了出版环节的文字录入,编辑效率和质量得到相应提升。进入21 世纪,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多数年鉴编辑单位基本实现信息的网络传输和电脑编辑,电子邮件、QQ交流的普遍应用,编辑效率极大提高,出版时间明显缩短。部分编纂单位还引进了排版系统及校对系统,编辑部自己就可以完成排版任务,直接送印刷厂出版。

梳理年鉴编纂模式的演变可以看出,年鉴的编纂运作方式在从传统向办公自动化、内部局域网、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年鉴的编纂速度都大大提高一步。可以说,年鉴编纂模式直接影响着年鉴的编辑速度和出版时限,一定程度上也关乎年鉴的编纂质量。因此,关注和探讨年鉴编纂模式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

二、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为创新年鉴编纂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具有“地域性、年度性、连续性、科学性、资料性、信息性、工具性”等特点和“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新颖性、可读性、及时性、存史性”等基本性质,而年度性、及时性是其“必备特性”[2]。这就要求年鉴出版时限越早越好,“面世得越早,利用率就越高,信息的价值就越大,生命力就越强”[3]。2012年7月1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四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其第四十三条也对年鉴的出版时限做出明确规定,提出“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4](P491)的要求。但据笔者对第三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质量评比参评年鉴观察,仅以江苏、山东两个年鉴大省为例,江苏省选送参评地方综合年鉴24种,全部实现当年出版,其中11种出版月份在10月至12月,12种出版月份在7月至9月,只有1种在5月份出版;山东省选送参评地方综合年鉴26种,实现出版年度当年出版的22种,其中12种出版月份在10月至12月,9种出版月份在7月至9月,也是只有1种在6月份出版。江苏、山东两省是两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年鉴出版大省,而且这些选送参评的年鉴都是经过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评比推荐的比较优秀的年鉴。由此可见,全国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中能够“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4](P491)的可谓凤毛麟角,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要实现年鉴编纂出版提速,其编纂运作模式必须改革和创新。年鉴编纂如果再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手段,没有好的工作平台,年鉴事业就会落后于时代。李培林同志在2015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创新是在现在基础上的前进、突破,某种程度上是对现有工作思路、发展模式的修正、调整。全国地方志系统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气神,努力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5]时代在进步,年鉴事业发展也要与时共进。

目前,“互联网+”作为新形态的生产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与各个传统行业融合起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2]。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你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也不管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你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它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比如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医疗等等。因此,年鉴编纂工作也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年鉴编纂模式,提速年鉴的出版时限。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已经为我们改革创新年鉴编纂运作模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从技术角度来讲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只是创新的意识和对互联网的运用能力,以及年鉴编纂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意识。

三、搭建年鉴编纂网络平台“在线编辑”的简单构想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颁布,文件对互联网+ 创业创新、互联网+ 现代农业、互联网+ 协同制造等11个重点领域做出行动指导,提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6]的奋斗目标。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号召下,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全媒体时代,年鉴界的“互联网+”该如何行动?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年鉴编纂运作模式的升级和优化?

2015年,笔者到国家信访部门工作半年,办理群众来信,有机会接触到了全国信访网上办理系统。该系统供全国信访部门使用,实现全国联网在线办公,具有信息共享、实时投诉、实时办理、实时查询、数据分析、意见反馈等功能。工作中笔者感受到该系统的设计理念有许多方面与年鉴的编纂有相通之处,启发很大,也引发了笔者对年鉴编纂运作模式改革的思考。笔者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知识了解不多,仅结合《中国地方志年鉴》的编纂流程,将自己对年鉴编纂模式的改进设想作简单介绍。

《中国地方志年鉴》的组稿对象主要是全国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稿渠道相对比较固定,这为实现在线投稿提供了可能。年鉴编纂单位完全可以开发一套共用软件,为各组稿单位统一安装,利用互联网通信平台实现年鉴的在线组稿和编辑。该软件可以根据年鉴的框架篇目设计栏目(比如大事记、志书编纂、机构队伍等),每一个栏目下有各省名称组成的下拉菜单选项(比如北京、天津、河北等),撰稿人可以在相应的栏目下选择自己的位置进入,对照栏目的分类进行在线投稿,可实现实时投稿。责任编辑收到稿件即可进行编辑,可以与供稿人实时沟通稿件修改情况。每一个栏目待全部稿件定稿后就形成一个个数据库,在书稿合成阶段,可以根据年鉴各类目的需要,分别或按时间、或按省份、或按拼音进行排序,最终形成合成稿。责任编辑与副主编、主编之间设计送审栏目,送审栏目下设各主编、副主编的名字,有需要送上一级审阅的稿件,责任编辑可以通过点击“送审”完成。责任编辑的操作系统可设已完成工作、未完成工作、查询等功能,已经定稿的稿件自动进入“已完成工作”库里,需要送审的稿件或上级领导的审阅意见,会自动返回到“未完成工作”库里,编辑可随时查阅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在线编辑是“互联网+”时代年鉴编纂的大势所趋,其作用和优势不言而喻,供稿会更加方便及时,信息会更加完整准确,采编双方互动会更加频繁,同时减少了书稿人工合成环节,年鉴的编纂出版速度定会大大提前。当然,研发在线编辑系统软件可能不是年鉴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计算机研发专业人士的支持,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把年鉴编纂理念及编纂流程向软件研发人员讲清楚、说明白,只要双方能够合力攻关,研发一套年鉴在线编辑系统软件在当前的环境下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有条件的年鉴编纂单位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努力实现年鉴编纂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为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开拓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参考文献

[1]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2]唐剑平:论年鉴的著述性.史志学刊,2015,(5)。

[3]许建香:增强综合年鉴时效之管见.中国地方志,2000,(1)。

[4]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年鉴(2013)。

[5]李培林:开拓创新,乘势前进,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15年4月17日)。中国方志网,http://www.difangzhi.cn,2015-05-31。

[6]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中国政府网,www.gov.cn,2015-07-04。

(本文来源:《史志学刊》2016年第3期,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年鉴处)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