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始末

求真记实——坚持客观准确记述,平实文字中蕴含温度和力量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

志书,一般不允许存在“目前”“近来”“很多人”等模糊记载,而是力求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信息。

然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些重要事件缺少完整记载或未妥善保管,一些亲历者因忙于重建或时间久远难以准确回忆。

编辑组负责人回忆说,四川省要求各参加单位争分夺秒,一方面安排相关市(州)、县(市、区)按要求报送资料,一方面组织编纂人员赴各受灾地区实地收集。在这项工作开展的前两年,省民政厅的编辑组成员有80%的休息日都在办公室或实地采集中度过的。

001.jpg

采集了海量资料,如何选取,甚至去伪存真,成为修志的重要环节。

这些年来,四川地方志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资治提供了翔实依据。仅仅在有关地质、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就为二滩、紫坪铺、向家坝等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之所以发挥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志书客观真实的属性。”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负责人牛淼说,在编纂这部志书时,四川省始终把客观真实放在首位。

在记录英雄的某陆航团飞行员邱光华时,有的材料称其熟练掌握4种机型的飞行技术,有的则为是6种。通过部队的反复核查,最后被认定为6种。

青川东河口,地震发生时,巨大的山体崩裂,将700多位同胞掩埋在百米深的地下。“因为是瞬间发生的事情,此前一些追述材料的细节不尽相同。”时任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的苟兴元在具体主持编纂《赈灾》分卷过程中,为核准受灾和救灾一些数据,带着工作人员专程赶赴东河口,走访当事人、目击者。

与此同时,一些难以核实的内容,被迫放弃。“例如,在《英模》卷中,极个别由外省推荐、受到四川省抗震救灾表彰的先进人物,虽经多次努力,但一直无法联系上本人核实,就没有把相关故事写入该卷。”牛淼说。

一道菜好不好,除了“料”好不好,还看厨师的手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马小彬认为,志书质量的高低也是如此。在进入编写阶段,如果只是材料的堆砌、拼接,志书就俨然一本资料汇编,志书编者也就没能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

由于没有编纂重大事件志书的经验,专家们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原则。

“面”,即展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整体面貌,比如有重灾区轻灾区情况,也有央企涅槃民企自救重生。在“点”上,注重小中见大的事例选择,用典型、精华的案例折射深刻的含义。比如反映北川青年农民姚帮国背负地震重伤妻子罗燕行程两天一夜,翻越6座大山,不离不弃,迎得新生的动人故事;北川曲山小学教师胡蓉舍身保护学生,为该校一年级一班保住了唯一一根幸存独苗的感人事迹,“这些条目在教育、引导、感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编辑组专家说,尽管志书文字朴素,但一些后期校检人员经常在审读时动容流泪。

“编纂和设计志书,也要体现美学价值。”专家告诉记者,《英模》卷记录了近千人的故事,在前置图片中专门选配了4张女性英模图片,她们中有迎着余震深入灾区现场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有不畏强震冲击向听众播出灾情信息的播音员,也有用乳汁喂养灾区婴儿的军队护士、女民警,“哺乳的画面和故事,寓意着灾区群众在祖国母亲的呵护下,必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新生”。

此外,由于材料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工作总结,来源于口碑和民间记忆,将文字转化为规范的志书文体也是件难事。省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敏说,为保持文风统一规范,骨干成员接受省地方志办培训回单位后,又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其他50多位同志进行了再培训。

在全省上千名直接参与撰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内容真实客观,文风平实流畅的志书终于面世。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