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始末

存史资政——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志力志慧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十年之际,包括省委办公厅在内,多家省直部门纷纷联系省地方志办,借阅样书、查询史料,用于起草文稿或制作纪念活动宣传资料等。

001.jpg

“其实,在这套志书历时近10年的编纂过程中,‘存史资政’的功能早已显现,并发挥作用。”编辑组负责人说。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两省相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赶赴四川,联系省地方志办,从正在编纂的志书基础材料中,发掘可供决策参考的经验做法。

空中救援能力缺乏;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部分应急预案存在操作性不强……记者翻阅这套志书发现,各卷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同时,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进行了客观阐述。

“对问题不回避,才能够帮助后人查找工作短板、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发挥志书资鉴作用。”编辑组负责人说。

“这些年,我们在参与编写中,也一直‘边学边用’。”省政府应急办综合处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总结,四川省已针对山区狭窄地带,形成了交通灵活管控、队伍多路开进、装备梯次部署、力量交替使用的科学救援模式。

苟兴元回忆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尽管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已有完备预案和丰富应对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开展救灾赈灾,省民政厅依然查阅编纂中的《赈灾》分卷,反复研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和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市、区)地方政府,也要组织编纂本地的抗震救灾志。截至目前,已有4个市(州)和33个县(市、区)完成了编纂和出版任务。这些市县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在完善救灾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资政作用。

通过这套志书的编纂,也推动了四川地方志工作的创新发展。

编纂中,四川省突破了很多传统惯例,比如内容记录既以四川为主体,又涉及国家决策部署和八方支援,这打破了传统志书记述对象、区域特定的习惯。勇于开拓创新的做法,多次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肯定。

在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建春看来,这部志书编纂坚持众手成志,时间长、范围广、要求高,在各级各地各行业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爱史志、善记述的干部,为今后更好地记录好治蜀兴川伟大历史进程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志书一定要‘活’起来,发挥好育人的作用,这也是志书的生命力所在。”谭继和说,以前,出版的方志,多保存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或图书馆,社会公众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四川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纂出版的抗震救灾志,一定要走进社会大众,发挥“育人”作用。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省地方志办已在官方微信、网站开设栏目,把志书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文章,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四川省正在加快推进面向社会开放的“四川数字方志馆”第二期建设,把包括这部抗震救灾志在内的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让志书成为省情教育、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生动教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志力志慧。

(来源:四川在线,2018年5月6日;四川日报,2018年5月7日第7版)

作者:四川日报记者 钟振宇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