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人物编纂的若干考量

二、年鉴人物选定和资料收集

(一)人物选定

编好年鉴人物,彰显年鉴灵魂,除了强化年鉴人物意识,明确年鉴人物编写的指导思想,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年度人物进行遴选。而入编年鉴的人物选定,必须慎重、严格、公正。同时,需要明确遴选范围和基本标准。选定入编年鉴的人物,包括入编人物的提出和最后审定,必须经过年鉴编委会、机关党委、人事、纪检和工会等部门,根据综合全年度各行、各界、各类受到表彰或获奖的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慎重商定,从而最后确定人选。人数不宜过多,如果过多,应取塔尖上的人物给予有深度的采写,塔腰的人物考虑制作表、录,予以记载。在此特别强调,即应突破以往志书编修强调“生不立传”的传统观念及局限性,除了对当年已逝的出类拔萃、可歌可泣的人物予以突出记载之外,在世的尤其是正当年的有突出贡献、有重大成果的先进人物、优秀专家,只要政治上清白,为人正直善良,在社会上得到公认,并有正面良好的影响力,也应入编年鉴。对此,在集体审查时,务必予以正确把握和定夺。

年度人物遴选,需要明确遴选范围和基本标准,即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年鉴人物,例如全国综合性年鉴,可以选国家级劳模、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作为年鉴人物;省级专业年鉴,可以对省级以上劳模或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的事迹予以记载。例如《中国新闻年鉴(1994)》,其中人物篇所收人物范围就是全国新闻界名人,没有限定在哪一年度,只要是未编入过该年鉴的新闻界名人即可。“名人”即是它的基本标准。① 又如《福建建设年鉴(2016)》,初次设置“建设人物”篇,范围或基本标准定在全国劳模,共有7 人。其实,入编范围还可放宽,基本标准也可适当修正,还可将获得年度全国科技、文明等专项奖励的建设人物列为组稿对象。

(二)资料征集

要编好年鉴人物,彰显年鉴灵魂,就要做好人物资料征集工作,必要时还得组织有一定写作功力的撰稿人深入现场采访。这样,才能保证年鉴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读性,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业、社会生活的价值建构和对事业发展的向往而奠定良好基础。征集人物文字和图照资料。文字方面,包括入编人物评选劳模或先进、优秀等荣誉称号所上报的先进事迹材料,或在媒体上的新闻报道等。图照,宜选取画面现场感、动态性或典型性强的图照。如无好图照,可约请或选派有一定摄影水准的人员深入现场拍摄。这些基础性的收集工作,有利于编写。无论要编成人物条目,抑或编成人物特写、传略体裁的文章,均需这些文字资料,如要展开篇幅,做典型性记载,还需文字与图照配合。

(三)人物采访

在征集人物资料中,发现资料有限、不足或比较单薄等问题,要组织撰稿人深入采访,这是编辑部所采取的一项积极举措。众所周知,能载入年鉴的人物,并且予以一定版面或篇幅记述人物事迹,这是一种立传,具有榜样、典型意义。因此,编写人物务必慎重,对人物事迹要全面、深入掌握,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最能感动读者的典型事例。所以,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富有时代精神、代表事物发展趋向、人们普遍关心的采访对象的独特事例和其他重要题材,若未能把握住此问题,就难以给读者以鼓舞、以信心,以启发。在此举两个例子:徐迟写《哥德巴赫猜想》,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严重,知识分子不被重视和给予正确评价及使用,某些人习惯认为他们是“臭老九”,知识分子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徐迟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予以反映,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孟晓云写《胡杨泪》,因为纪实作品触动社会现行人事制度的弊端这一敏感问题,所以也引起广泛关注。由此可见,能否抓住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作品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同时,在编写之前,必须到现场采访,尽可能深入而具体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及其与周围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全面地、历史地、正确地了解人物,掌握他的本质真实,从中挖掘出最能体现人物独特个性和思想闪光点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不致于发生突变,才站得往脚,才能恰如其分、恰如其人。例如,徐迟在采访陈景润时,先打外围,找数学所的周大姐,还有几位大数学家谈,听有关陈景润的故事和结论,这样就是不访问陈景润本人也可以写出文章。然后再找本人,陈景润完完全全处于自己的数学之中,陈景润说:“不要写我。”徐迟说:“我写数学界。”“那好,我可以给你提供材料。”访问本人之后,一边攻读有关数学书,一边看有关材料……①可见,一位大家都能下如此之大功夫做好人物全方位的采访工作。尽管他写的是报告文学作品,但同样值得年鉴人物采写时借鉴和参考。

人物选定、资料征集和人物采写,是编好年鉴人物的重要前提。因此,要特别强调:年鉴人物是整卷年鉴的灵魂彰显,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弘扬,也是年鉴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有关单位组织和采编人员务必充分认识和高度自觉,在选定人物、收集村料、采写过程中做到认真、细致、客观、公正,本着对采写对象、对历史、对社会和对后人负责的态度,配合完成好这项任务,让所采写的人物事迹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对工作起到启发、教育和精神导向作用,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因此,在采写上要特别注重把握重大题材,选择典型事例,捕捉生动细节。而那些机械地复制生活现象,平铺直叙人物的事迹的所谓人物简介,往往是没有深入了解人物,没有把握人物的典型材料,没有选好典型题材。其实,选择就是强调,就是突出。

为此,采访需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即要尽可能多地取得一手材料,尤其是独特的活生生的情节和细节;写作需要以一当十,从繁杂的材料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人物个性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典型细节。② 这样,才能避免年鉴人物文字上存在的普遍性的简介味或一般通讯味。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人物志年鉴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