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鉴攻守道——以地市级综合年鉴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以来,地方志事业在全国范围内成功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一本书主义”到志鉴馆史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的重大突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依法治志”,首次将“依法治志”写入国务院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地方志包括年鉴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为全国年鉴事业扬起了风帆、点亮了灯塔,全国年鉴事业随之呈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年鉴数量、编纂质沈晓娟浅谈年鉴攻守道——以地市级综合年鉴为例量、队伍素质等不断提高。

截至2017年5月,全国编纂各级各类年鉴共5800多种(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其中地市级综合年鉴346种。

攻与守,本是一对中国古代战术词汇,“攻”代表攻城略地,“守”代表坚守城池。在此,我借用这对词,谈谈新时代地方综合年鉴事业的继承与发展:“攻”代表的是年鉴在新时代、新眼界、新平台基础上的创新与开拓;“守”代表的是年鉴对其核心价值的承续、对核心规则的固守;而所谓的“功守道”,则是年鉴在创新与规范间谋求的动态平衡。

一、年鉴的“攻”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呼唤年鉴新的变革。应时而变的年鉴,由此开始在信息化时代发生了重大变革,是为“攻”。

表面上看,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获取便捷性,对年鉴的生存造成巨大打击,然而深层次上,反而对年鉴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更刚性的需求与更严格的要求。正因为网络信息的无节制泛滥,被虚假新闻和无甄别消息淹没的民众,更呼唤坚守客观立场,不为利益驱使,只立足历史事实的媒体成为传媒界的中流砥柱,而年鉴正能起到这样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为政府官书,年鉴不需要参与市场化竞争,不需要为了谋求利益降低底线,从而能坚持客观真实记录历史,这是其天然优势。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官书的出身,导致年鉴从母胎中天然带着叙述语言刻板、体量身胚笨重、出版过程迟滞、发行渠道狭窄等等先天缺陷。这些都是令年鉴被海量信息淹没,发声难以被大众听到、存在感微弱的重要因素。

应对这些先天缺陷,地市级年鉴采取了不少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出版简本(或称便携本、袖珍本等等)、制作年鉴光盘、建立年鉴数据库、出版英文版,以及网络年鉴建设等,花开多支,各有所成。

blob.png

(一)“攻”之道——简本

年鉴简本是从年鉴正本中进行内容精选后编辑而成,丰富了年鉴的种类。但是年鉴简本的发展与正本年鉴相比相对迟缓。据刘耀《年鉴简本(袖珍本)编纂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地市级年鉴中有8家出版了简本,其中《深圳年鉴(简本)》创刊于2002年,《泰安年鉴(袖珍本)》创刊于2013年,《广州年鉴(简本)》创刊于2014年,《成都年鉴(简本)》创刊于2015年,《湛江年鉴(简本)》《宝鸡年鉴(简本)》《佛山年鉴(简本)》均创刊于2016年,自创刊起基本实现一年一鉴,另有《大连年鉴(袖珍本)》出版过3卷(1998—2000),但2001年停止编纂出版。

与正本年鉴的火爆相比,简本年鉴的发展局面很显冷清。这与各地年鉴工作部门的经费、人手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可以鼓励和引导,不需要强求。

相对于正本来说,简本的主要特点是便携与精简。但是部分年鉴简本,并非只是正本内容的简单减缩,而是自成体例,还适当增加正本年鉴中没有刊载的内容和表格,如《深圳年鉴(简本)》《广州年鉴(简本)》按照五个文明建设设置全书栏目,《大连年鉴(袖珍本)》在简本中增设“全国部分城市统计资料”等。

(二)“攻”之道——英文版

2012年,《江苏年鉴》英文版创刊;2013年,《广州年鉴》英文版编纂出版;《深圳年鉴》《南京年鉴》《成都年鉴》等也于近年陆续编纂出版英文版。广州年鉴社选择专业的翻译公司进行英文翻译工作,并选调一位英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专门负责年鉴英文版的编辑审校工作,同时聘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籍教授对翻译文稿进行终审,以期保证翻译文稿质量。《深圳年鉴》充分考虑英文版的受众特点,从正本中精选最能反映深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点和亮点内容精选精编翻译而成,同时在附录部分专为英文读者增设“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与“城市导航”分目,充分考虑英文版年鉴读者实际需求。

(三)“攻”之道——数字化与网络化

狭义的年鉴数字化,是一种应用多媒体技术和检索技术将纸版年鉴的内容信息存储在光盘介质上的产品,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或有类似功能的设备来阅读,它是纸型版年鉴向网络版年鉴发展的过渡形式。比如《大连年鉴》《广州年鉴》《哈尔滨年鉴》《镇江年鉴》等年鉴都有随书光盘。《深圳年鉴》《苏州年鉴》还制作有光盘版的30年全文检索数据库。

数字化的成长阶段,是网络化:一是年鉴数据网页化,将年鉴的内容按一定设计思想建成一个大容量的能多角度检索的纯文本数据库,挂在地情网、政府网的目录下,供读者用浏览器浏览、查询和打印;二是建立年鉴数据库,如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是连续更新的动态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至本文成文时(2018年3月12日),已收录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各类年鉴的全文文献共计4097种、32785本、2958万篇,是目前较为完备的年鉴数据库;三是近年开始试水的独立年鉴网站及A P P、小程序、公众号等形式,将年鉴类目、分目和条目按网络形式要求编排,整合更多元的表现手段,除年鉴传统的图文表等手段外,兼容视频、音频等动态手段,并提供丰富外链,而且越来越向适宜移动终端的方向发展。

目前已经完成的《成都网络年鉴》《苏州年鉴》等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深圳年鉴》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理论研讨,并测试了手机微信小程序,目前仍在探索期。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