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鉴攻守道——以地市级综合年鉴为例

三、年鉴“攻守道”

年鉴“攻守道”,我将之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年鉴的立足之本

《规划纲要》提出“依法治志”,“依法治志”是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要立足年鉴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指导意义,认真思考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我为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等新论述对地方志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年鉴人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肩负的新使命,准确把握年鉴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涵。

(二)卓越的顶层设计是年鉴的发展之纲

多年来,全国各地年鉴事业虽然遍地开花满眼繁华,然而实际上长期缺乏一个高度统一的领导核心与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2016年7月15日,在太原召开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全国年鉴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2016年12月22日印发《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年鉴全覆盖”的核心任务,提出了2016—2020年年鉴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推动年鉴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对各类专业年鉴编纂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包括年鉴编纂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在内的年鉴事业综合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全国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年鉴规划》是《规划纲要》中大力加强年鉴工作有关要求的具体化,是第一个全国年鉴工作的规划性文件,第一次对全国年鉴工作作出顶层设计,有力推动年鉴事业发展。

(三)规范的制度建设是年鉴的发展准绳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力。中指办在抓年鉴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2015年上半年启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确定10家单位为首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作为年鉴编纂探索和创新的试验田;二是继续推进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工作,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的关键一环,也是努力实现年鉴编纂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这是全国层面用树立典型的方式进行年鉴的规范化探索。

一些省份相应制定了适应本地实际的实施规范,如福建省制订《地方综合年鉴出版规范(试行)》,广西发布《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青海省印发《关于启动市州地方综合年鉴审定工作的通知》。总体来看,年鉴加强制度建设,质量提升明显,框架更为科学,资料更加翔实,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四)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年鉴的发展指导

随着年鉴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年鉴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年鉴论文总量有所增长,研究的角度有所开拓,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年鉴研究的整体态势良好。2016年7月16日,中国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成立,下设学术部、省级年鉴部、地市级年鉴部、县区级年鉴部、专业年鉴部等5个分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但是,年鉴理论体系化的构建仍有欠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完整年鉴理论体系的著作很少,专业的年鉴理论刊物数量有限。如果能以中国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为立足点,从国家层面推动建设高层次的理论研讨基地,联合高校力量设置对口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配套的学习与调研,同时,创建成熟的年鉴人才库、构建完备的年鉴人才培育体系,相信能提升全国年鉴理论研究水平。

(五)大胆的创新精神是年鉴的发展动能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母题,日新月异的时代,呼唤年鉴人的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年鉴在信息化时代,作出了很多积极的应对手段,大胆开拓,主要通过出版简本(或称便携本、袖珍本……等等)、制作年鉴光盘、建立年鉴数据库、出版英文版,以及近几年才开始试水的网络年鉴编纂等方式。同时,一些年鉴部门开始更新年鉴编纂手段,逐渐尝试运用现代化平台来进行组稿和编辑,简化组稿、编辑流程,增进供稿人与编辑沟通,这也是增进年鉴质量,缩短年鉴编纂流程的重要途径。

(六)牢固的读者意识是年鉴的工作目标

年鉴无论如何变革如何创新,万变不离其宗的,始终是其牢固的读者意识。无论是正本还是简本,中文版还是英文版,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网络版,立足于读者的需求,所有的创新才不会迷失方向。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妨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开一点,只要握准为人民服务的准绳,就不用担心错了方向闪了腰。多元化的时代,年鉴也势必走向多元,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以价值转化为目标,以多样手段为表达,坚守资料性工具书的本质,牢记存史资政使命,那么,纵有七十二变,始终不忘初心。

同时,从国家层面,构建功能完备、信息全面、服务免费的年鉴资料数据库,真正让年鉴资料无障碍服务于民,才能将年鉴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