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潍县张兆栋序《重修山阳县志》云:“山阳地居淮东,海滨为近。春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而道始通。自有明因河流入淮,以为运道。岁漕东南秔稻四百万石输于京师,遂为总汇之区。故漕臣驻节其地,以管理天下之转输。而东南土物之作贡者:楚、蜀之木,滇之铜,豫章之窑,吴越之织贝,闽粤之橘柚,亦皆经行其地,以直达于天津。山阳与天津,南北两大镇,屹然相对。五百年来莫之有改矣。”

上述确非虚语。山阳地固殷繁,人尤杰出。汉有淮阴侯韩信、枚氏父子。唐有诗人倚楼赵嘏。宋有右史张文潜,与苏东坡、秦少游齐名。女英雄梁红玉桴鼓亲操,抵抗侵略。元有老画家龚开,并撰写文天祥、陆秀夫传状。明有文学家吴承恩。清有民族英雄关天培。推翻专制的有清末烈士周实、阮式,而近代更有中外人士所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以故淮安方志尤为重要。笔者曾就唐宋以来府县镇志举其概略,辑为《淮安方志漫谈》(载《淮安文史资料》第四辑。——编者注)。

002.jpg

然吾乡先辈,更多私撰之书,且有方志中未载资料,足资研究参考。余自幼年喜搜枌乡掌故之书,兹就管见所及,不拘诗文笔记,辑为“方志续谈”,虽非府县镇志,确可补方志之不足,分别汇列于下:

(一)明《淮郡文献意》二十六卷

明邑人潘埙等编纂,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四字。前有淮安知府卫辉蔡扬金及潘埙自序。

末有吴承恩后序。第一至七卷为“先贤爵讳”,第八至九卷为“儒林”、“文苑”、“流寓”、“方技”、“列女”等传。第十至二十六卷为“诗文”,其中第十卷为“赋”,第十一至十五卷为“各体诗”及“词”,第十六至二十一卷为“各体文”,第二十二至二十三为“先贤行实余录”,第二十四至二十六为“先贤诗文余录”。别有“郡县沿革”、“文献流源”列于卷首。

蔡序有云:“上下数千载,表里三百余人,总若干万言,列为若干卷,采先代之绝言,集诸家之佚旨。钩极玄深,搜穷广远。凡为淮之人文,而在正德以前者,虽片词微踪,例入纂也。”播埙自序有云:“自春秋迄于皇明正德,搜罗传记,捃拾见闻。问与水部倪子伯雨,太学吴子汝忠商评校订。

凡得名臣、硕儒、忠孝、文节、遗老、贞媛之属共三百有九人。上下数千年,德业文章会于一书。盖经一寒暑乃成。”

(二)《续淮郡文献志》

清邑人沈卹孺编辑,未见传本。《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八(艺文)著录。卹孺字允济,笃学好古,以质行自励,不求闻达。《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四(人物四)有传。

(三)《淮城日记》

明末张天民著《小方壶斋丛书》本。天民字无功,山阳人。前有自序,后有崇祯十七年八月淮阴羽民,清咸丰十一年五月段朝端,光绪十二年四月王锡祺等三跋。所记为甲申(1644)二月初一日至六月二十日之事,以《淮城记事》校之,则所记多不相同。但三月二十八日,军门阅操;二十九日阅城;四月十三日周知府亲诣各坊,给赏义勇,三日始完;十四日军门令城内义士将各坊栅栏同时关闭,捱察奸细;于太清观得四人,三皇庙得三人发本府审实枭首等事,二书无异。

自序云:“淮阴本人文地,而干戈忽兴,此事之变者也。不佞有慨于衷,自闻警防河,守城以及两台所行大事,辄援笔密记,然不敢以示人。近见刻者纷杂,多非实录。或以无为有,或以后为先。至如崇世子之误为恒藩。周王薨于三月十一日,而刻中注为四月朔。刘总镇五月初一日公集盱眙县议事,乃谓四月二十四日已到扬州。王按台四月初七方巡历到淮安,妄注三月内事。高郎中五月初六日方到淮安随军门监军,而刻中注守南门。黄铉去任已一年,而刻中注守东门。此皆重大事体,件件舛错,其他可知。不佞读之,恐晦两台之苦心,致来耳食之疑窦。爰搜奚囊,付之剞劂。语虽不庄,事却蹠实云。”

羽民原跋略云:“正当两公恢复境土,先后报捷之际,朱抚宁、马阁部不忍以睚眦之怨,自(扌切)长城,固不足论。乃念台刘公,当世之人望也。痛哭时艰,亦云路某将淮北一块土,拱手而授之贼,倡逃应斩。当事者即拟票,宣付史馆。此虽刘公激于义愤,砥砺忠义之言。而不核其实,刚两公一片血诚,竟付东流逝水。惟时阁部史公抗疏剖白,然路公以丁艰去任,王公亦诡升山东巡抚。斯时山东之地何在?不处之处,当事者亦可谓巧于计矣……某等淮人俱受两公抚字之恩,目睹两公保障之功。见两公受诬而不能为之白。今得无功日记之梓,庶可止纷纷之议矣。”

段跋云,“明张无功《淮城日记》一卷,久无传本。惟其文略见《山阳志遗》中。去年于阮氏七录斋得见全册,如获拱壁。亟假以抄,惜脱误累累,无从是正。今年夏正复得一本,盖即阮本之所自出也。互相参校,脱者补之,讹者正之。义可两存者,则录而不断。句可致疑者,则注而仍阙。

反复审订,始稍稍可读矣”。

王跋有云:“天民字无功,日记外无他撰著。近修府志,始采其略入杂记。原本存阮氏七录斋,多脱误。吾友段君笏林得善本,细加订正,余录而刻之。窃叹公非不泯,私史有征。成事难乎其难,(齿奇)龁则古今一辙。”

高子上(延第)先生有《重钞淮城日记序》,见《山阳艺文志》卷六。

(四)《淮城纪事》一卷

作者未署名,亦无序跋。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入《痛史》第八种。所记自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九日至六月初一日之事。五月廿四日记武愫事有“乃械禁淮安狱中,一飞往观,见其人堂堂乎一表人才,惜乎有貌而无心也。”“一飞”二字,似即作者之名。又四月朔有“是日周藩薨于湖嘴赵家。”按《淮城日记》作三月“十一日戍时,周藩薨于舟中。军门为买赵启申民舍治丧。”

二书殊异。此书所记,虽较《日记》略少,要亦当时留心之人也。

(五)《淮故》二卷

清山阳阮葵生撰,附列小方壶斋排印《茶余客话》后。

宋焜(文献)《静思轩藏书记》:《荼余客话》小方壶斋传录阮葵生稿本。此书相传三十卷《艺海珠尘》节刻八卷,固非足本。小方壶斋刻本二十二卷自诩为足。今以底本按之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乃二十九、三十两卷所涂改,中空八卷,则原缺也。余幼时每艳羡王寿萱先生嗜学好士,恨不得与之樽酒论文,商榷国故。稍长观所刻书,深惜校雠未善。

故购是书,冀有补正。乃展读首页阮传本末“相于为诗文会”一语,校云“‘相于’疑作‘相与’未改俟正。”刻本竟作“相与”,当时主校无学至此,良可惊诧,又恨王氏之不我待也。抚卷慨叹,乌能已已。”

按王寿萱(锡祺),卒于民国二年(1913)焜年己二十五岁。其时淮安故家藏书,纷纷易米。焜以贱价收买,转手鬻于上海蟫隐庐书肆(罗振玉之弟振常开设)。故《静思轩藏书记》中各书皆有售价,是“藏书记”而兼“价目表”

耳。然虽流入外地,或展转得为公藏。十年劫火,得免一炬,亦不幸中之大幸也。

(六)《淮阴脞录》四卷

清山阳丁晏撰,未刻。

此书一名《柘塘脞录》,又名《淮亭脞录》,大半采附《山阳诗征》各家诗后,其自序并见《颐志斋文集》卷六。

今人武新立同志《明清稀见史籍叙录》著录扬州古籍书店传抄本,“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毛边纸”。

按先高祖(丁晏)手稿作二卷,旧藏敝簏,十年内乱中佚去,每一忆及,不禁抚然。

(七)《梓里待征录》一卷

未刻,有传抄本。清山阳李元庚撰,文孙鸿年编次,阜宁裴楠(梓卿)参订。有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鸿年序。

元庚世居河下镇,录中所记均河下之事,故曰“梓里”。

(八)《春宵呓剩》八卷

未刻,有传抄本。无序跋。

题“宝群山香无隐庵梦花僧辑纂”,实杨笏山(庆之)先生所撰。庆之贡生,工考证。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九,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十三皆附阮应商、杨开沅合传。

(九)《山阳掌故记》一卷

同治四年(1865)春,徐嘉、沈家驹、段朝端陪同杨庆之雅集曹紫璆(榘之)、甘白斋,共听杨庆之畅述地方掌故,徐嘉濡笔记之。后编入《味静斋文存续选》名《山阳掌故记》。

责任编辑:小志